《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教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预测和构想,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而且对科学的认知过程有所体验。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和丰富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课堂讨论]
富含维生素的常见食品有哪些?
[课堂讨论]
维生素C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在碱性溶液中更易氧化分解,痕量的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对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一些蔬菜(黄瓜、白菜)含有铜金属酶,它能促使维生素C氧化,但这些酶比维生素C更不耐热。 请问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减少蔬菜在加工、烹调过程中维生素C的损失?
[反馈练习]
1、下列有关烹调蔬菜的方法正不正确?
A、蔬菜切后再洗,容易洗干;
B、炒蔬菜的时间不能太长,炒熟即可;
C、炒蔬菜时放一些面碱,使蔬菜易炒熟;
2、夜盲症、脚气病、牙龈出血、大脖子病、骨质疏松症都是由于缺乏什么而导致的?
学生提供各种措施。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运用脑力激荡法集思广益,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常识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巩固维生素相关知识,并由练习2可顺理成章过度至微量元素的教学。
[引入]缺碘可引起大脖子病,除碘以外,还有哪些元素是人体必需的?
学生回答:
必需元素是指人体新陈代谢或生育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们可分两类:
一类叫常量元素是指占人体0.01%以上的元素,它们是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和镁等11种元素。
另外一类叫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目前已确定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锰、钴、钼、硒、碘、锂、铬、氟、锡、硅、钒、砷、硼等16种。
[指导讨论]上一节课已将同学分成几组,收集有关资料,并将课前准备的资料整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某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反馈练习]3、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成年人每天需要800毫克的钙,下列补钙的途径不正确的是( )
1.经常晒太阳
2.经常饮用钙离子含量高的硬水
3.经常饮用牛奶、豆奶
4.大量补充维生素D
4、下列不属于人体微量元素的是
A 铜 B 锌 C 汞 D 氮 E 钙 F 碘 G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