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跳月歌》教学设计
a.讲解5/8拍,并且用手拍出

b.把《跳月歌》的歌词用固定节奏型进行拍手说唱。加深对这一节奏型的认识,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讲彝族民间关于“火”的传说故事,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作品的舞步特点。)
(6)随着《跳月歌》,学跳彝族舞蹈,加深对这一民间舞蹈音乐的认识。
组织几名学生随音乐跳舞,其他学生在最后两拍拍手配合。
三、分析探究(出示乐谱)
A.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方面分析形成云南彝族民歌《跳月歌》特殊音乐风格的原因。
引导学生排列作品音阶,分析曲谱。
教师小结: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有一个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节奏鲜明而有特色。
B.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也是促使彝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A.欣赏另外一首《阿细跳月》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
这首歌曲节奏变化为
不错哦 ×× × × × ×× ×
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彝族音乐也走出了山寨,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另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
B.欣赏山鹰组合的《七月火把节》片断,进行对比,感受这部作品所展示的音乐风格。
设问:你认为这部作品与本土气息浓郁的《跳月歌》有什么区别?
教师:《七月火把节》更具有时代特征,节奏感强,它融合了非洲的音乐元素,美洲的爵士和摇滚的特点,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五、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用5/8拍,以1、3、5为主,以固定节奏型进行创编具有彝族风格的旋律。
教师先展示自己的创作,学生进行参照对比。
教师巡回在各小组进行辅导。最后展示学生3~5人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创新性的创作尝试。
六、课堂小结
A.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可感的,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节拍、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B.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