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活动除了在此前后进行的一些座谈、个别访谈以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全体在校学生和全体教师(含行政兼课人员及教辅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教师、学生对综合学分制所关心的侧重点不同,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对将学生平时操行表现纳入综合学分中的态度及具体做法意见、对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态度等。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对各类课程、活动项目选择的意向等。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2和附件3。
四、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评价
本次调查实际发出教师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答卷率72.73%。实际发出学生问卷1150份,收回有效问卷763份,答卷率66.35%。
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见附件2和附件3。
现就问卷中若干主要问题分析评价如下:
1、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教师非常赞同实行综合学分制,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可以试试。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赞成实行综合学分制,16%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5.4%的学生认为没考虑清楚,反对实行综合学分制的学生为12.3%。总体来说,被调查的全体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对试行综合学分制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见下图)
2、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用综合学分制取代单纯按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业学分制。认为综合学分制比学业学分制更为全面科学或可能会准确真实些的教师超过90%、持同样认识的学生达到83%。(见下图)
表中: 1—更为全面科学 2—可能会准确真实些 3—或许更模糊混乱 4—说不清楚
3、综合学分制体系中,由于课程成绩并非是获得学分的唯一和全部途径,因此约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担心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会下降。当然,认为同样重视的教师更多一些。由于在我校的综合学分制初步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学生的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业学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这一调查结果也只是一种大概的参考。
4、被调查的教师在综合学分的两种呈现形式上的分歧意见比较大。赞同将课程学分与平时操行分、奖励分按权重综合为一个总分的教师占44%;赞同将课程学分、平时操行分、奖励分各自分别表示、不设总的综合学分的教师占36%;认为两者都可以的教师占18%。总体来看,赞同用一个总的综合学分来表示的教师偏多数。
5、如果采取一个总的综合学分,势必涉及到学生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对此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两个表述形式不同而含意相同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这一问题的分歧也很大。在回答两者比例问题时,认为取1:1的教师偏多,其次认为取1:3;而在回答当每学期课程学分为30分情况下平时操行分应设多少时,认为将每学期平时操行分设为15分的教师偏多。造成对这一问题看法分歧较大的原因,除了这一问题本身就比较复杂不便确定公认比例以外,还与没有事先明确学生的平时操行表现在课程学分中是否反映有关。
6、对于上述的课程学分是否包含学生的操行表现问题,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两种可能的形式:一是操行分由班主任主持评定然后再按比例折算为综合学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纪律等方面的操行评价只能隐含在课程学分之中);二是所有任课教师除了单纯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评定课程学分以外,还要对学生作出相关的操行评价与班主任的操行评价进行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赞同前者的教师占30%,赞同后者的教师占58%,两者都赞同的教师占11%。这一结果也比较符合我们预期的希望,我们希望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关心学生平时的成长、参与对学生平时操行的评价。
7、在本次教师问卷调查的多个选项中,共识率最高的单项是高达83%的教师认为将综合学分与学生就业挂钩有道理且可行;学生中持有同样看法的占64.1%。综合学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进步及个性特长的一个综合量化质量指标,如果这一指标根本不与学生推荐就业、获取毕业证书挂钩,那么综合学分制的功能就必将大打折扣。
8、在本次学生问卷调查的多个选项中,共识率最高的单项是高达72%的学生认为学校实行综合学分制的话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这一愿望学校应当重视,相关部门要在适当时间通过适当方式与学生家长就综合学分制改革进行沟通交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