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革吉县亚热区的基层锻炼工作报告
然而,捐款等个人行为毕竟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因此,我便试图到牧业生产第一线去,通过实践来摸索途径。在9个月的时间里,我先后到强玛下乡4次16天, 且均为气候最为严寒的冬春季节,此时条件之艰苦是难以想象的。最长的一次是在海拔6000余米的冬季牧场,在帐篷中住了十多天。狂风动辄卷起帐篷一角,吹得人满面沙子;晚上,脚冻得毫无知觉,总是抖抖缩缩,不知何时入梦。在经过据称是6800米的高山时,就连不少外出归来的本地人也头晕、呕吐。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既定的信念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而是与其他同志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甚至吞食血淋淋的生羊肉;一起走家串村,了解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存在的实际困难,了解他们的迫切要求,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整理、讨论、分析,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扶贫工作搜集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另外,在区上我也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地接触了联系点的群众,从其中也了解到了不少情况。
在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我得出了自己似乎是不合群的结论:强玛乡在2000年前不可能根本脱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无所作为,而要从长计议。同时,我也理清了工作思路:该乡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素质(包括文化、观念等)低下,二是产业结构过于单调,生产风险过于集中,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单一的产业使人们长期囿于一定的范围,存在决定意识,以致观念陈腐;兼之文化水平、生产技能低下,就使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靠天养畜的畜牧业这一极其脆弱的单一经济模式就成为不断产生贫困户的根源。因此,根本出路在于:兴建牧业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确保畜牧业这一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文化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同时积极扶持、引导,走多种经营的路子。这一思路当然谈不上新颖,但却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三、勇挑大梁,担任区小学配套工程监理工作
亚热区小学始建于1994年,创业伊始,百废待兴,尤其是住宿、用餐条件更为艰苦。早在四月份,我就根据区领导的吩咐就此事向县政府打了报告,到7月中旬,修建区小学餐厅、宿舍的配套工程终于确定下来,县领导从多方面考虑,最终决定由我负责监理工作。虽然在校时曾自修过不
少建筑方面的知识,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因此心中很不踏实。不过,有感于领导的信任,同时也为了使自己经受一次难得的锻炼,我毅然接受了这一对我而言并不算轻松的任务。
在与包工头的第一次会面中,我直言不讳地表示: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我会尽力设法解决,但在工程质量上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施工期间,帮其解决了工人住宿、口粮、暂时现金短缺等诸多难题,但也不止一次因配料等问题与包工头争执得面红耳赤。
施工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始终呆在工地上,与工人一起上下班。早上8点左右便匆匆起床, 草草洗漱一番,随便啃些食物便赶到工地,一丝不苟地来来回回巡视,发现问题立即指出让施工工人加以改正,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鉴于有些做工的本地老乡没做过建筑活,手脚生疏,便主动帮忙;在进行地基等关键程序时,便自己动手浇注灰浆,对其它关键部分也多次自己动手施工。对各关键工序严格把关,质量不过硬绝对不签字认可。
当时的天气是相当糟糕的。长期的栉风沐雨、早出晚归,使我患了重感冒,前后长达20天。感冒引起高山反应,使我终日头晕目眩,尤其是后脑部更是疼痛得仿佛要马上炸开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仍坚守岗位,有时还要冒着大风,不顾危险爬上高架、房顶仔细检查。这样,服一些药,病势减轻一些,但着了凉气后,很快又恢复原状。我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建房是百年大计,且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四十余天的监理工作,由于过度劳累,我的体重减轻了七斤。脸晒裂了,手上也经常血迹斑斑。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心愿:交出一个主体合格的工程。
监理工作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与包工头闹矛盾自不待言;尤其令人恼火的是,经常有人企图通过我向包工头索要建筑材料;也时常有人不懂装懂,越俎代疱,到工地上无理取闹,蛮横地发号施令,使施工工人无所适从。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对索要建材者坚决回绝,对于无理取闹者则耐心解释,实在无奈时便正告工人不予理睬。就这样,也不知得罪了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