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他也是一个“创富支书”。口子梁村山多地少,老百姓一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彭云深知群众对富裕的渴望。多年来,村里种植的土豆、豌豆、莜麦、胡麻等作物一直品质差、产量低,但引进新品种价格高、投入大,大家并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彭云觉得,只有自己种好了,百姓看到希望了,才可能跟着一起种。
1995年,他在全村率先引进新品种,用自家土地作试验,并采用旱作技术,当年,他的胡麻和土豆产量就达到了全村最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改种新品种,经过几年发展,大家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20xx年,彭云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种植中药材的主张,他带头养了3头肉牛、25只羊,并和副乡长徐晓圆商量,开春一起去内蒙古考察中药材种植,不想竟成了未了的心愿。
彭云曾说:“支书不能白当,就要做群众的主心骨。”老百姓说,这娃没瞎说。
信任从哪里来
口子梁村子不大,叔伯侄子姨姨大妈,非亲即故。不论摊钱分物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意见都能明提,解决不好,会找到家里说上半天,甚至当面吵个一塌糊涂。但彭云担任村党支书22年来,大人小孩全都心服口服。每次换届,不论是任党支部书记还是兼村委会主任,他总是高票当选。
赢得老老少少这么高的信任,凭什么?(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范文.先生网 www.89xue.com)凭的是公道正派,凭的是心底无私。
20xx年,乡里拨给口子梁村一个低保指标,彭云的堂弟知道后,便找上门,希望彭云照顾给他,哪想彭云毫不犹豫地说:“不行!这次我要给张仕勇,你们虽说年龄相差不大,但他有高血压。和他争,你忍心吗?”堂弟没有怪怨他,心里反而更加服气。
20xx年夏季,口子梁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雹灾害,县政府给每户村民救济了一袋白面,彭云用自己的四轮车亲自运回村里,并逐门逐户把白面送给乡亲们。有壮劳力的,他把白面放在他们背上,没有壮劳力的,就把白面送到他们灶前。发完白面,他也成了一个“白人”。
《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县政府给受灾田地每亩补贴6公斤荞麦种子。那天小雨一直下个没完,彭云又冒雨开着四轮车从县里拉回了种子,一进村就招呼大家分种子。当他给村民一一分完种子后,却发现自己不剩一粒。乡亲们过意不去,都说把自己口袋里的种子给他匀一些,而他却像往常一样再次撒了谎:“我当村党支书的,不缺这点种子,明天去县城再要点就是了。”第二天,他真的有了10公斤荞麦种子。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不过是他拉水时,顺路从邻村亲戚家借来的。
20xx年冬,省里给每家农户供应块煤一吨,又是他亲自到矿上把煤运回,按照先五保户、低保户,后其他户的原则,每十户一组分匀后,再抓阄分配,做到了公道合理,没有引起一句闲话。
口子梁虽是个穷村,但这几年省里、县里推行的建设项目不少,彭云手里也过滤着一定数目的钱款。村会计胡国斌说,彭支书领头搞建设,只有倒贴的份儿,没有占便宜的时候。前几年村里修小学,施工队在村口饭店吃饭,欠了将近2000元饭钱。过年了,老板跑过来要钱,可村里没钱啊!彭支书就把他家攒了两年的1500公斤胡麻卖了,才还给人家。
彭云去世后,家里留下一页纸,那是去年村巷硬化工程未了的账目。谁出了多少工,垫了多少钱,都记在上面,一清二楚。
“硬骨头”的菩萨心
彭云干活下苦出力气,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硬骨头”,但大家也知道,“硬骨头”彭云却有着一副菩萨一样的好心肠,谁有困难张开口,保证有求必应。
杨迎生老人本是冻牛坡乡小庄窝村人,后到口子梁村道班给养护工人做饭,20xx年因年龄原因被清退。孤身一人的他没有去处,万般无奈下,拿着6000元清退费找到了彭云:“彭支书,我无儿无女,也没个住处,我给你些住宿的钱,你就给我找个安身的地方吧……”话没说完,彭云就答应下来:“住的地方咱不怕,我现在就给您安排。杨叔,您放心,以后只要我有口吃的,您就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