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何小川事迹材料
结果,就真的这样办了。
村民的修路意见协商一致了,但还需要一大笔钱。挂帘村集体没有一分钱,小川发动村民投工,但不向村民摊派一分钱。
资金怎么办?村干部何昌野说,小川头脑灵光,懂政策,办法多,想得出点子向镇里、县里要钱。修这条公路的大部分资金,就是镇里、县里支持的。
不过,铺水泥路面时,按照政策,需要村里出小头资金配套,一共12万元,涉及沿线3个村。另外两个村小,人口都只有挂帘的一半左右。小川说,这12万元,挂帘大村出大头,你们两村各出1万吧。
那两村是没了意见,可挂帘村民嘀咕,这10万元村集体也没有啊。
小川和昌寒一商量,打报告给林业部门,要来砍伐指标,卖树卖毛竹筹了5万元。还有5万元呢?小川垫了3万元,昌寒垫了2万元。
铺水泥路面花了7个月,工程管理人员、司机和客人们在小川家里就吃了7个月的中饭和晚饭。邻村大溪下的老支书何邦淼说,顿顿一两桌,一桌起码12个菜,有鱼有肉有海鲜,吃得他们都难为情了,但不吃还不行。小川老伴李玉莲很好客,一次不去吃就问你:“嫌吃得不好啊?不嫌就来吃。”
终于,一条8.5公里的水泥路造好了。
养到这些“鸡”会下金蛋了
小川免费分给了所有的乡亲
挂帘藏在深山里,村民除了打工,主要靠种番薯,做番薯面,赚点现钱。但做番薯面是重体力活,缺劳力的人家干不了。有的村民穷得没一套出门做客的衣服。
怎样拔掉挂帘的穷根?小川回村后,
《村官何小川事迹材料》出自:www.89xue.com网www.89xue.com 和昌寒商议出一招——挂帘海拔高,没污染,种茶叶得天独厚,劣势就能变优势,家家户户都能赚得到钱。
一开始,大多数村民都觉得还是种番薯靠得牢。番薯卖不出去可以喂猪,建茶园投入大,3年后才有产出,到时候,茶叶卖不出去咋办?
小川说,番薯照旧种,农闲时开垦荒山建茶园。
他带头上山,曾经的千万富翁跟村民干一样的活,村集体贷款14万元买茶苗,改造出510亩茶园。
两年后,茶树长大能采摘了,小川主持,茶园无偿承包给全村各户。
结果,茶园成了下金蛋的“鸡”——茶叶价格年年攀高,一到采茶季节,茶商的货车天天开进村,鲜叶、成品统统要。如今,茶叶成了挂帘村的大宗收入。多的人家一年收入八九万元,少的人家上万元。
茶园建好后,小川和昌寒又跑部门,每亩茶园要来150元扶贫资金和150元奖金,把村集体垫资的窟窿全填补了。
村干部何昌野说,13年来,小川一趟趟跑县里,要来各种扶持资金上百万,从来没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费、招待费。
医生千叮万嘱,生了癌的他要好好休息
小川回村却继续忙碌,“还有一件要紧事”
20xx年4月的一天,何小川发现自己尿血,到医院一查,竟然是前列腺癌,随即开刀治疗。
半个月后,他出院了。医生特意叮嘱,回家好好休息,不能太劳累,否则容易复发。
可小川在县城的家里休息了几天,就呆不住了:“村里还有一件要紧事,不做完,我歇不住。”
拗不过,老伴只好陪小川回村。
这一年,挂帘村的确面临一件大事。
挂帘村的一排排房屋,像帘子一样挂在海拔450多米的半山腰上。然而,这座大山是活的,时不时喘息。最近几年,年年塌方,虽然只压死了几头牛与猪,没伤到人,但小川和村里的老人很不安。
20xx年,省里确定挂帘村处于地质灾害点,必须整村迁移。
回村的何小川每天早上6点钟出工,带着村民四面勘察,寻找新村址。不过,,身上多了一个药壶。
20xx年11月26日,新村址终于选定,开工平整土地。缺少资金,小川又垫了80多万元,昌寒也垫了20多万元。
土地平整进展顺利,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小川的身体却终于顶不住了。
起初,小川从家里走到工地,只要十来分钟,半年后,要花上三四十分钟。半道上,脚抬不动,气也喘不上,小川就坐在何经桩老人的门前歇一歇。何经桩心疼地劝他:“你留在家,有事让村干部来报告。”小川说:“做人,做人,就要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