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秘诀-古代如何养生长寿
《养生论》
作者嵇康(公元224一263年),魏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同时又是一位有名的养生学家。后为司马昭所杀。他的养生观点主要有:(l)重视调摄,认为“树养不同,功收相悬”。(2)主张形神共养,因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在养神之法中,既主张清虚静泰以宁神,又提倡音乐怡神以悦志。(3)防止过用病生,注意积微成损。
《抱朴子》
作者葛洪(公元284一346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练丹术家。其养生思想有:(1)主张恬愉淡泊,涤除嗜欲。(2)宝精行气,创胎息功法。(3)房事问题,认为不可绝阴阳,唯得节宣之和。(4)认为养生以不份为本,主张“爱之于微,必成之于著”。(5)主张动以养形,吐纳炼气。
《养生延命录》
作者陶弘景(公元456—536年),齐梁时代著名医家。其养生观点主要有:(1)认为形神相依,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动以养形。(2)认为寿夭与先天因素有关(胎气之充实和虚耗),但认为后天调摄将养更重要。(3)防止过用病生,主张和之、节护之,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公元531一约590年以后),南北朝学者。其养生思想有:(l)反对“遁迹山林,超然尘滓”的炼丹学仙之道。(2)提倡“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的养生之道。(3)认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4)主张对儿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而老人犹应晚学。
《千金翼方》
作者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其享年102岁,且在百岁时著成《千金翼方》一书。其养生思想主要有:(1)主清心寡欲以宁神,怡情悦志以养神。(2)主张动以养形,秘固保精。(3)防止各种过用病生。(4)认识到早婚早育致先天不足,若后天调摄又不当,如此重重相生,病病相孕,是体弱早夭的原因。同时提醒人们,大醉大劳而行房事,不利于优生。(5)男女房事,主节宣其适,抑扬其通塞。并规定了不同年龄段的房事次数。
《景岳全书》
作者张景岳(公元1562—1639年),明代著名医学家,十分注重养生。认为(1)寿夭与先天、后天有关。(2)治形必以精血为先。(3)中年应开始抗衰老。(4)虚静以养心神(5)防止过用病生,示人勿困于色、酒、财、气、功名、庸医之中。
不错哦
清代乾隆不但爱诗,精于诗,还是一位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尊老、敬老、热爱老人的皇帝乾隆皇帝享年89岁,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高寿者。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春节,乾隆皇帝在皇宫大排宴席,邀请100名百岁以上的老人欢宴,宫迁文武官员也都参加为其祝贺。当知道参加圣宴有位赵姓老人141岁时,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地与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对诗祝贺。乾隆上联:“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60岁为一个花甲,“花甲重逢”正好是120岁,“三七岁”即21岁,两者相加,恰为141岁。纪晓岚略加思索,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70岁为古稀,两个70为140,再加一岁,正好也是141岁。
上下联不仅岁数相符,而且对仗工整,文笔流畅。在座的百位老人都赞叹不已。
姜子牙垂钓养生
姜子牙80岁时被周文王拜为丞相,直至97岁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与他几十年的垂钓生涯有关。垂钓,作为一种修身养生之道,颇有益处:一是健身。垂钓之时,往返奔波,活动筋骨,可以强健体魄。二是养性。姜氏钓鱼不用铒,不弯钩,名为钓鱼,实为养性。远眺江湖之波涛,近闻林中之鸣鸟,心平气和,专心致志。三为固志。子牙大器晚成,年逾古稀,才华还未得以施展。当他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便到渭水之滨垂钓养老,期待文王寻访,从不心灰意懒,而以垂钓磨其性,固其志,温韬略,习战法。所以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传说。
武则天的长寿之道
一个人能否长寿受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制约。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健康长寿说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