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探讨
二、资本市场需求的疏导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只有单一的现金、银行存款等形式, 1980年我国发行第一期国库券开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随后,外币存款、保险等金融资产开始进入居民的金融资产组合之中。1990年、1991年深沪股票交易所相继设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幅度加快,股票、企业债、各类长短期国债等金融品种成为了居民金融资产的新宠。但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和运行规则的不完善,股票市场的发展波澜起伏,尽管规模扩张迅速,但市场动荡巨大,证券品种创新动力不足。居民储蓄存款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不断增长,表现为总量和增幅的双高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92年到200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1759.4亿元增长到119555.4亿元,增长近十倍;同期股票总市值从1048.13亿元增长到37055.57亿元,股票流通市值从861.62亿元增加到11688.64亿元;国债和企业债发展不平衡,企业债规模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制改革扫除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从2005年4月29日到现在,我国股票市场开始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历程,从2005年到20xx年,股票总市值从32430亿元猛增到20xx年底的89403亿元,同期银行存款却只从141051亿元增加到161587亿元,股票规模已经超过银行存款余额的50%。此外,短期融资券、各类基金、权证、证券化产品、各类信托产品等也纷纷登场,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开始进一步大幅度的变化。
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026元增加到2005年的10493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从784元增加到3254元,不仅表现在量的增长,而且表现出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结构的日趋合理。
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导致边际消费的降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到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