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尝试“指导——自学”教改的体会
[10-16 19:37:30] 来源:http://www.89xue.com 心得体会 阅读:90次
摘要:二、挖掘教材,集思广益,形成知识网络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除先安排小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预习程度不同。因此,应力求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老师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如:斜率公式 的教学,学生课前预习后,已经懂得如何代公式求直线的斜率。但这个公式非常重要,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是不行的。、,因此要提出:⒈公式的结构:左边是斜率,右边是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商,这个差是有序的。⒉公式的适用范围:因为分母 ,所以 ,即 、 点所确定的直线不与 轴垂直。⒊公式的应用:已知两点可求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⒋公式的变用:因为 ,所以 ,。
初步尝试“指导——自学”教改的体会,标签:心得体会范文,http://www.89xue.com
二、挖掘教材,集思广益,形成知识网络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除先安排小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预习程度不同。因此,应力求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老师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如:斜率公式 的教学,学生课前预习后,已经懂得如何代公式求直线的斜率。但这个公式非常重要,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是不行的。、,因此要提出:⒈公式的结构:左边是斜率,右边是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商,这个差是有序的。⒉公式的适用范围:因为分母 ,所以 ,即
、 点所确定的直线不与 轴垂直。⒊公式的应用:已知两点可求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⒋公式的变用:因为 ,所以 ,因此可通过这个公式求直线的倾斜角。但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倾斜角的范围是0≤ 。当 时, 。二是当 时,此公式不能用。公式还可变形为 ,因此已知斜率为 的直线上的两点 、 的距离又可表示为
。
同时指出 就是下节课要讲的直线的点斜式,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以上诸问题可由学生自行分析,或老师提问,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
通过对教材的剖析,集思广益。从学生预习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使多数同学受益。
三、堂练习是扎实基本功的关键
学生的课前练习都认真做了,但并非人人都做好了,肯定会出现不少缺陷。有的是步骤不完整,解题不规范,也有的是表达不清楚,还有因课本例题比较抽象,一时还没能弄明白,做错作业等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必要时调板讲评。练习题可选用书上的原题或变形题,也可另外设计。但难度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能做出来。并尽可能出一点毛病,使学生能在讲评联系的同时,把课前的作业存在问题一并更正,加深对错题的印象。
如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许多同学只知道把求证式拿来变形,得出肯定成立的不等式,而忽视了分析步骤的可行性和可逆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要将例题:“求证 ”改为“求证 ”让学生做练习,必然有的学生会推出“ ”,然后带领同学找原因。
四、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只须点拨,而无须再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因而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老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前后两桌四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有时可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问题,或解答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课,课本上只有一个例题:解不等式
。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不少不等式的解法,结果在小组讨论后,同学提出了许多改造例题的好题。如:⒈把底数改为
,变为底数含未知数的不等式;⒉把底数写成 ,变为底数含参数的不等式;⒊把左边一拆为二,变为: 。还可以转化为既有指数又有对数的不等式,或既有对数又有分式的不等式,既有对数又有无理的不等式等。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钻研课外参考书时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先由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带领大家逐一讨论解决,总结解题思路。既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又能得到共识。有时学生在预习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点即通。同时所提问题大多对学生都有新鲜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能力。
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只有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才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对教学、教改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大多数同学的意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即多数同学认为怎样教对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好处,我们就怎样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真正吃透教材、学生这两头,采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今后,将本着坚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教育规律,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结构,总结教改的经验教训,将教改试验进行下去。
(陈蓓璞,男,34岁,数学教研组副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二、挖掘教材,集思广益,形成知识网络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除先安排小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预习程度不同。因此,应力求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老师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如:斜率公式 的教学,学生课前预习后,已经懂得如何代公式求直线的斜率。但这个公式非常重要,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是不行的。、,因此要提出:⒈公式的结构:左边是斜率,右边是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商,这个差是有序的。⒉公式的适用范围:因为分母 ,所以 ,即
、 点所确定的直线不与 轴垂直。⒊公式的应用:已知两点可求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⒋公式的变用:因为 ,所以 ,因此可通过这个公式求直线的倾斜角。但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倾斜角的范围是0≤ 。当 时, 。二是当 时,此公式不能用。公式还可变形为 ,因此已知斜率为 的直线上的两点 、 的距离又可表示为
。
同时指出 就是下节课要讲的直线的点斜式,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以上诸问题可由学生自行分析,或老师提问,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
通过对教材的剖析,集思广益。从学生预习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使多数同学受益。
三、堂练习是扎实基本功的关键
学生的课前练习都认真做了,但并非人人都做好了,肯定会出现不少缺陷。有的是步骤不完整,解题不规范,也有的是表达不清楚,还有因课本例题比较抽象,一时还没能弄明白,做错作业等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必要时调板讲评。练习题可选用书上的原题或变形题,也可另外设计。但难度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能做出来。并尽可能出一点毛病,使学生能在讲评联系的同时,把课前的作业存在问题一并更正,加深对错题的印象。
如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许多同学只知道把求证式拿来变形,得出肯定成立的不等式,而忽视了分析步骤的可行性和可逆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要将例题:“求证 ”改为“求证 ”让学生做练习,必然有的学生会推出“ ”,然后带领同学找原因。
四、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只须点拨,而无须再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因而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老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前后两桌四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有时可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问题,或解答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课,课本上只有一个例题:解不等式
。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不少不等式的解法,结果在小组讨论后,同学提出了许多改造例题的好题。如:⒈把底数改为
,变为底数含未知数的不等式;⒉把底数写成 ,变为底数含参数的不等式;⒊把左边一拆为二,变为: 。还可以转化为既有指数又有对数的不等式,或既有对数又有分式的不等式,既有对数又有无理的不等式等。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钻研课外参考书时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先由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带领大家逐一讨论解决,总结解题思路。既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又能得到共识。有时学生在预习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点即通。同时所提问题大多对学生都有新鲜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能力。
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只有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才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对教学、教改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大多数同学的意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即多数同学认为怎样教对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好处,我们就怎样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真正吃透教材、学生这两头,采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今后,将本着坚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教育规律,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结构,总结教改的经验教训,将教改试验进行下去。
(陈蓓璞,男,34岁,数学教研组副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Tag: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综合范文 - 心得体会
上一篇: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