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作文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 正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

[10-16 19:07:11]   来源:http://www.89xue.com  读后感   阅读:90
摘要:在这以前,我从来不知道阅读会有如此巨大的“神力”,我只知道: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对他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想着办法帮他去克服。我以前是如何做的呢?记得孩子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对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老是不会做。最初我有些束手无策,后来知道对于儿童,应该通过形象的图像、具体实物来使他掌握知识。所以我用一根根火柴来表示数,通过演示,他能得到加减后的结果。可是对于考试,这样毕竟太慢了,他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而且也没有耐心做下去。如何让他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能很快地得到结果呢?我想到了“死记硬背”,因为我们做乘法题时,就是先背熟了“乘法口诀”,然后才能顺利地做题。所以我在他的床头边、卧室门上、作业桌上贴满了。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标签:读后感范文,http://www.89xue.com
  
  在这以前,我从来不知道阅读会有如此巨大的“神力”,我只知道: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对他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想着办法帮他去克服。我以前是如何做的呢?记得孩子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对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老是不会做。最初我有些束手无策,后来知道对于儿童,应该通过形象的图像、具体实物来使他掌握知识。所以我用一根根火柴来表示数,通过演示,他能得到加减后的结果。可是对于考试,这样毕竟太慢了,他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而且也没有耐心做下去。如何让他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能很快地得到结果呢?我想到了“死记硬背”,因为我们做乘法题时,就是先背熟了“乘法口诀”,然后才能顺利地做题。所以我在他的床头边、卧室门上、作业桌上贴满了“算式”,希望通过多看,能全部记住这些答案。可是事与愿违,每次做作业,他不用想,直接看门上、墙上的结果。没办法,最后我只得以全毁掉这些“算式”而告终。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想要去记,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这些数字间的关联。而“苏老”说,他需要阅读,也就是说,我应该给他提供这方面的课外书,去吸引他自己去看书,在看书中促进他思考,从而明白一些道理。这是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也教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二)关于获得知识
  
  “要给学生制造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的欲望。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来说,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  “苏老”非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是要“会读”,即边读边想。在我认为,其实这就是说,在看书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加强了他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恰恰是我们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之处。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读书”。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拿我自己来说,读了16年书,又工作了10年,现在又回到课堂,却发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死啃”了很多书本,也做了很多事情,而现在,我却遗忘了大部分课本知识,而当初却是下了很大功夫记住了,并且通过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的。16年的时间啊,我应该至少被老师传授了160本教材,可我现在脑中所存储的东西可能只有一本书的内容,而且是凌乱不堪的。天哪,我从来没有整理、分类汇总过,当初只在为读书而读,大学前,想着要搞好“高考”,大学时,想着每门课“争优保过”,为拿奖学金,评为优秀毕业生而努力。我达到了目标,却没有学会“苏老”所说的“阅读和思考”。似乎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却没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等到遇到问题、困难时,才发现脑袋里一片空白。
  
  (三)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如果老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末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是呀,我们常看到现在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在中考和高考之后,把自己的书本都烧了,这是一种发泄。经常听到考试后的学子们这样感叹:“终于解放了。”“这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啊?”“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终于自由了”等等,这哪有对知识的渴求与眷恋,这分明是一种强迫与枷锁,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压抑,学习压力太大,留给他们的自由空间也很小,他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有被逼着往一座桥上“挤”。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一种“削足适履”,幸运地则被冠以“状元”,不幸运地则被无情地抛弃。所以他们的尊严与自尊在被无情地剥夺,这——哪来的趣味与感情?分明是枯燥与仇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读后感读后感范文作文 -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