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相交线、对顶角» 正文

相交线、对顶角

[05-16 23:30:32]   来源:http://www.89xue.com  七年级数学教案   阅读:90
摘要:提出问题:如右图,∠1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师:邻补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由此可知,邻补角是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右图这样的邻补角在图形中也是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存在一对邻补角,而不存在对顶角,与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角不同.教师演示:图中射线OC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动,把∠1和∠2拉开,并且保持角的大小不变,如右图(投影片3). 提出问题:∠l和∠2的和是多少度?∠l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变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可相互讨论.【教法说明】此问题意在区别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的概念,演示活动投影片,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比教师单。
相交线、对顶角,标签: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提出问题:如右图,∠1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师:邻补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由此可知,邻补角是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右图这样的邻补角在图形中也是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存在一对邻补角,而不存在对顶角,与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角不同.

  教师演示:图中射线OC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动,把∠1和∠2拉开,并且保持角的大小不变,如右图(投影片3).

   提出问题:∠l和∠2的和是多少度?∠l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变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可相互讨论.

  【教法说明】此问题意在区别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的概念,演示活动投影片,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比教师单纯地强调效果更好.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说出对顶角∠l=∠3后,启发学生再说出∠2=∠4,然后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在学生理解推理思路的基础上,板书为几何符号推理的格式.对顶角的性质不难得出,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 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教法说明】推得“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过程,是课本中初次出现的一步推理,使学生了解推理可以写成“∵……∴……”的形式,并且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也就是括号里填的理由.这种推理的格式以后还要逐步渗透和训练,现在不要求自己会写推理过程,只要求学生能看明白就可以了,为以后证明打好基础。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级统习是巩固对顶角和邻补角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1题是课本第59页练习第2题的变式,第2题是课本第59页练习第3题和“想一想”的综合.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对顶角、邻补角的基本图形是两条直线相交,则三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应分解为三个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的图形.如:

  为此,对顶角有 2×3=6个,邻补角的对数为 4×3=12个.第3、4题是有关的概念的综合训练,其中第4题意在区别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的概念.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第1题是直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得出,第2、3题是结合图形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第4题是课本59负练习第4题,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为下节课讲两直线互相垂直埋下伏笔.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6)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教法说明】例题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更深刻.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道题.

  变式1:把∠l=40°变为∠2-∠1=4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
上一篇: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