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课要学习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蚯蚓,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也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从实物引入,即拿一条蚯蚓向学生展示,当然要设计一些引入的话题。不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就不必了,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蚯蚓,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然后问学生有何感觉,进而提问:“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谁能说说蚯蚓的背腹面有何区别?”“谁能学一下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初中生的特点,但在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老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将话题展开:“大家对蚯蚓了解得很多,但是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如有些同学看到蚯蚓洞穴口常有一些粪便状泥土就认为蚯蚓是吃泥土的,蚯蚓果真是吃泥土吗?再有,刚才有同学抚摸了蚯蚓体表后感觉不同,有的认为蚯蚓体表是光滑的,有的觉得是粗糙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对蚯蚓做一番认真的研究。”这是以实物引出的方法。还有传统的复习引入法,即先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提问。然后板书“第五章 环节动物门”,这样引入的最大缺点是平铺直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蚯蚓感兴趣,但对什么是环节动物却是陌生的,所以应避免在引言中出现环节动物这个概念性词,最好将其放在学习蚯蚓体节中自然地提出,让学生自然地把蚯蚓这个具体动物与环节动物门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
因为此课是讲述与实验同步进行,学生一来到准备好实验的实验室就会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堂内容。此时应用简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本课主题,而尽可能避免庸长的引言,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兴趣。总之,本课的引言设计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以3到5分钟为好,否则就会使下面的时间过于紧张而完不成教学计划。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
(1)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实验室上课。课前教师除了备课之外,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般在大城市,很难一下捉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蚯蚓,通常都是向专供实验材料的部门订购。然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这样的方式就行不通了。那么,发动学生去准备实验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了。在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任务他们是乐于完成的,但教师应讲清注意事项:如不许毁坏菜地、农田;不要捉太多,保证每组一条即可等等,强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至于其它实验用具教师也应充分准备好:玻璃板、棉球和醋不应成问题,手电筒不必每组一支,如果学校没有,也可以让学生自带。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小镜子反射阳光来替代手电筒的作用。总之,要将教材中要求的实验步骤全部完成,这样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2)上课
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 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例如: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同时提出问题:“这样做是为什么呢?”预习过本课内容的学生会正确地答出:“是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蚯蚓是怎样呼吸的。学生的叙述对他自己来说会比听老师讲述后的印象深刻十倍!所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而教师不应在此耗费过多的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从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老师的话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小结:一节课完成这样多的内容,时间是很紧张的,但做3~5分钟的小结还是必要的。小结的内容应包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和通过实验仍没有弄清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做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并在下一节课上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