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语文 -药» 正文

语文 -药

[05-16 19:46:09]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90
摘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情意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标题入手导入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 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我。
语文 -药,标签:高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标题入手导入

  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

  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

  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震惊!凶残卑劣!愚蠢可悲!

  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现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

  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

  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不合适。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

  回到导入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迷信则容易受骗,愚昧则不辨是非,其病根同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众,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剂良药。这服药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析小说人物,揣摩细节面描写,深入体悟小说主题。

  2.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对旧制度下的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药》深刻剖露了众人物的“不幸”与“不争”的一面。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形象,写于没有正面出场,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这几个人物的分析放手给学生做,安排在后半课时。前半课时一起重点分析课文的第四节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二、重点研读,分析人物,进一步理解主题。

  (一)精读第四节,看作者如何写夏四奶奶的?夏四奶奶形象的意义?(要求:抓住人物描写的语言,紧扣文本分析。)

  1.学生小组讨论,解疑。

  2.全班深入讨论,明确。

  要点:

  ① 前来上坟的夏四奶奶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着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踌躇”“羞愧”是因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为造反被砍头的。“造反”在不觉悟、不反抗、甘于命运摆布的旧时代劳动妇女看来,是有损祖宗颜面的事情,她为有造反而死的儿子“踌躇”“羞愧”。这一细微神态表明了她对儿子所作所为的不理解。在她看来,造反杀头天经地义。夏四奶奶身为革命者的母亲,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语文 -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