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主观性试题作答的规范化
[07-25 14:27:27]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三政治学习方法 阅读:9670次
摘要: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不仅要要求学生找全辨题中的辨点,更不能忽视辨点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分”,更要注意“合”。辨析题和其他主观型试题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试题中没有具体的设问,因此不少考生不知如何对具体的辨点进行分析。在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务必教会学生如何变“无问”为“有问”,对各个具体辨点进行自我设问,而后根据设问展开思维。一般对于正确的辨点,主要分析其为什么正确即可;而对错误的辨点有时不仅要分析其错误的原因,还要分析其危害,并且有必要的话还要指出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对于片面型的辨点要首先肯定该肯定。
高三政治:主观性试题作答的规范化,标签:高三政治,http://www.89xue.com
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不仅要要求学生找全辨题中的辨点,更不能忽视辨点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分”,更要注意“合”。辨析题和其他主观型试题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试题中没有具体的设问,因此不少考生不知如何对具体的辨点进行分析。在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务必教会学生如何变“无问”为“有问”,对各个具体辨点进行自我设问,而后根据设问展开思维。一般对于正确的辨点,主要分析其为什么正确即可;而对错误的辨点有时不仅要分析其错误的原因,还要分析其危害,并且有必要的话还要指出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对于片面型的辨点要首先肯定该肯定的并说明原因,更要指出其疏漏之处,也必须说明其原因,有时还要说明疏漏这些内容的危害;对于附加条件型的辨点,要明确指出辨点在何条件下成立,在何条件下不成立,并讲清其原因。现在政治高考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情景式辨析题。作答此类辨析题时除了要注意以上一些作答辨析题的共性外,在辨析过程中还必须结合背景材料。学生在作答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撇开材料不谈。我们在指导考生作答该类辨析题时一定要强调结合材料展开辨析,面上的很多情景式辨析题,许多是为材料而材料,它所提供的答案往往也与材料没有关系,久而久之就给学生起了误导作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讲解时或者自己编制答案时或许也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尽可能规范起来,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题例: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严重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此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辨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就是反腐败。
分析这个辨题,首先要懂得治国与治党的含义,治国是指对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治党指的是党的建设问题。其次要找全辨题中的辨点。不难看出,辨题中有两个辨点,一是治党必先治党。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主要要分析为什么是正确的,要结合材料分析其理论依据并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其实践意义。第二个辨点是治党就是反腐败。反腐败与党建是有联系的,或者说是党建的内容,但认为党建就是反腐败显然是片面的。分析这个辨点时要按照分析片面型辨析题的一般思路,先肯定该肯定的,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根据作答辨析题既要注意“分”,又要注意“合”的原则,答案中要指出反腐败、加强党建对治理和建设国家的意义。另外,要在分析过程中,把背景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答案之中。
参考答案:(1)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从而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影响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治国必先治党。(3分)
(2)坚持从严治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形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分)
(3)党的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等。反腐败只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认为治党就是反腐败显然是片面的。(4分)
(4)当前加大反腐力度和党的建设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2分)
三、关于论述题。从近三年特别是2003年的高考论述题来看,其得分情况相对于简答和辨析题而言是较为理想的,这不是因为论述题这种题型本身难度小,而主要是因为论述题分值高,大家的重视度也较高,广大政治教师对如何作答哲学论述题,如何作答经济常识表格题,如何结合材料展开分析等都颇有研究,因此指导学生答题都比较到位,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只要我们对学生加以正确科学的指导,学生作答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从近三年政治高考看,每年的两道论述题都是这样摆布的:第一道是哲学题,第二道是经济常识表格题。哲学论述题的设问方式三年都不同,似乎没有共性,但应该说作答哲学题的共性在其间都得到了体现。一是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把握要准确,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找准哲学原理,原理找错了,整个答题就失败了;二是用原理和方法论分析材料内容时要做到有机结合,高度融合,而不是简单的观点加材料,不是机械的“加”,这就显示考生对原理方法论的真正理解,不是仅仅把握了它的“形”,更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神”,也显示了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贯穿其中的依旧是考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指导考生作答哲学论述题时,要求学生按照原理—方法论—挂钩分析—总结这样的思路进行答题,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学生哲学原理找准找全了,方法论对上了号,尽管分析能力有差异,但基本的分都能拿到。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此括号内不是文章内容,来自学习方法网,阅读请跳过),要结合材料,不少考生在作答时只是把原理和方法论展示一下,缺乏结合材料的分析过程,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一定要告诉学生在写完原理方法论后,一定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千万不能有答题环节上的疏漏,这样的失分将是非常严重的。下面举一例简要说明一下哲学论述题的答题问题。
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不仅要要求学生找全辨题中的辨点,更不能忽视辨点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分”,更要注意“合”。辨析题和其他主观型试题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试题中没有具体的设问,因此不少考生不知如何对具体的辨点进行分析。在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务必教会学生如何变“无问”为“有问”,对各个具体辨点进行自我设问,而后根据设问展开思维。一般对于正确的辨点,主要分析其为什么正确即可;而对错误的辨点有时不仅要分析其错误的原因,还要分析其危害,并且有必要的话还要指出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对于片面型的辨点要首先肯定该肯定的并说明原因,更要指出其疏漏之处,也必须说明其原因,有时还要说明疏漏这些内容的危害;对于附加条件型的辨点,要明确指出辨点在何条件下成立,在何条件下不成立,并讲清其原因。现在政治高考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情景式辨析题。作答此类辨析题时除了要注意以上一些作答辨析题的共性外,在辨析过程中还必须结合背景材料。学生在作答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撇开材料不谈。我们在指导考生作答该类辨析题时一定要强调结合材料展开辨析,面上的很多情景式辨析题,许多是为材料而材料,它所提供的答案往往也与材料没有关系,久而久之就给学生起了误导作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讲解时或者自己编制答案时或许也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尽可能规范起来,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题例: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严重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此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辨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就是反腐败。
分析这个辨题,首先要懂得治国与治党的含义,治国是指对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治党指的是党的建设问题。其次要找全辨题中的辨点。不难看出,辨题中有两个辨点,一是治党必先治党。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主要要分析为什么是正确的,要结合材料分析其理论依据并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其实践意义。第二个辨点是治党就是反腐败。反腐败与党建是有联系的,或者说是党建的内容,但认为党建就是反腐败显然是片面的。分析这个辨点时要按照分析片面型辨析题的一般思路,先肯定该肯定的,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根据作答辨析题既要注意“分”,又要注意“合”的原则,答案中要指出反腐败、加强党建对治理和建设国家的意义。另外,要在分析过程中,把背景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答案之中。
参考答案:(1)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从而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影响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治国必先治党。(3分)
(2)坚持从严治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形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分)
(3)党的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等。反腐败只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认为治党就是反腐败显然是片面的。(4分)
(4)当前加大反腐力度和党的建设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2分)
三、关于论述题。从近三年特别是2003年的高考论述题来看,其得分情况相对于简答和辨析题而言是较为理想的,这不是因为论述题这种题型本身难度小,而主要是因为论述题分值高,大家的重视度也较高,广大政治教师对如何作答哲学论述题,如何作答经济常识表格题,如何结合材料展开分析等都颇有研究,因此指导学生答题都比较到位,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只要我们对学生加以正确科学的指导,学生作答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从近三年政治高考看,每年的两道论述题都是这样摆布的:第一道是哲学题,第二道是经济常识表格题。哲学论述题的设问方式三年都不同,似乎没有共性,但应该说作答哲学题的共性在其间都得到了体现。一是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把握要准确,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找准哲学原理,原理找错了,整个答题就失败了;二是用原理和方法论分析材料内容时要做到有机结合,高度融合,而不是简单的观点加材料,不是机械的“加”,这就显示考生对原理方法论的真正理解,不是仅仅把握了它的“形”,更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神”,也显示了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贯穿其中的依旧是考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指导考生作答哲学论述题时,要求学生按照原理—方法论—挂钩分析—总结这样的思路进行答题,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学生哲学原理找准找全了,方法论对上了号,尽管分析能力有差异,但基本的分都能拿到。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此括号内不是文章内容,来自学习方法网,阅读请跳过),要结合材料,不少考生在作答时只是把原理和方法论展示一下,缺乏结合材料的分析过程,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一定要告诉学生在写完原理方法论后,一定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千万不能有答题环节上的疏漏,这样的失分将是非常严重的。下面举一例简要说明一下哲学论述题的答题问题。
Tag:高三政治学习方法,高三政治,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学习方法
上一篇:高三政治: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