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2-人教必修一» 正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2-人教必修一

[02-03 04:18:19]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774
摘要: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md。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2-人教必修一,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3.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www.89xue.com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