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1-人教必修一
[01-07 01:04:03]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971次
摘要:明确: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泛舟江上,有性情相投的朋友诗歌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感悟。 (2) 讨论回答问题:这种喜悦之情是如何转悲的?哪个词能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自由读第二段,分别找出直接描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和体现箫声的音乐效果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句子是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 明确:苏子由乐而扣弦歌之,客却以箫倚歌而和。
《赤壁赋》教学设计1-人教必修一,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明确: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泛舟江上,有性情相投的朋友诗歌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感悟。
(2) 讨论回答问题:这种喜悦之情是如何转悲的?哪个词能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自由读第二段,分别找出直接描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和体现箫声的音乐效果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句子是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
明确:苏子由乐而扣弦歌之,客却以箫倚歌而和之。箫声本就凄楚哀婉,自然便引发了愁思。“愀然”一词则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3) 讨论回答问题: 箫声仅仅是愁思的一个小小的引子,那么悲伤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如果感情表达不到位,可做适当指导,或者找另外的同学来纠正,务必读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
明确:泛舟江上,放眼远眺,多少关于历史的沧桑感慨涌上心头。看古往今来,多少英豪才俊,多少奇功伟业都随江水流逝,不见一丝痕迹,更何况你我这样的平庸之辈。这如何能叫人不感叹人生苦短又意义虚无呢?
(4) 讨论回答问题:苏子是如何对客进行开解的呢?
齐读第四段,思考这段的意思可分几层。(两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物无所羡;从有与非有的角度看,我有所惜。)
www.89xue.com
明确:生命之短长全在乎人如何去看待它。自然万物都在以自己的行为方式运行,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既然如此,就当充分享用身边手头拥有的一切,领取而今现在。
今宵良辰美景不可辜负,美酒佳肴更不可辜负,如何能不一醉方休?
(5)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由学生自主完成)
明确:本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4、思考: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明确:纵观全文主客之间的行为及问答不难发现,这种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不断,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这样一来,就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并且,两者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当时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不妨可以这样设想,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于是,苏子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空灵的一笔。所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5、自由讨论:应该如何看待本文的感情基调问题?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要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虽然有消极成分,但终归还是没有迷失在消沉之中,而表现出一种豁达与大度。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也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应该能从苏轼身上得到很多教益。把心胸放得开阔一点,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能够使自己从暂时的泥潭里脱身出来。
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6、板书设计:
7、作业:扩展阅读《后赤壁赋》,试比较与《赤壁赋》在内容、情感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泛舟江上,有性情相投的朋友诗歌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感悟。
(2) 讨论回答问题:这种喜悦之情是如何转悲的?哪个词能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自由读第二段,分别找出直接描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和体现箫声的音乐效果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句子是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
明确:苏子由乐而扣弦歌之,客却以箫倚歌而和之。箫声本就凄楚哀婉,自然便引发了愁思。“愀然”一词则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3) 讨论回答问题: 箫声仅仅是愁思的一个小小的引子,那么悲伤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如果感情表达不到位,可做适当指导,或者找另外的同学来纠正,务必读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
明确:泛舟江上,放眼远眺,多少关于历史的沧桑感慨涌上心头。看古往今来,多少英豪才俊,多少奇功伟业都随江水流逝,不见一丝痕迹,更何况你我这样的平庸之辈。这如何能叫人不感叹人生苦短又意义虚无呢?
(4) 讨论回答问题:苏子是如何对客进行开解的呢?
齐读第四段,思考这段的意思可分几层。(两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物无所羡;从有与非有的角度看,我有所惜。)
www.89xue.com
明确:生命之短长全在乎人如何去看待它。自然万物都在以自己的行为方式运行,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既然如此,就当充分享用身边手头拥有的一切,领取而今现在。
今宵良辰美景不可辜负,美酒佳肴更不可辜负,如何能不一醉方休?
(5)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由学生自主完成)
明确:本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4、思考: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明确:纵观全文主客之间的行为及问答不难发现,这种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不断,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这样一来,就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并且,两者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当时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不妨可以这样设想,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于是,苏子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空灵的一笔。所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5、自由讨论:应该如何看待本文的感情基调问题?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要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虽然有消极成分,但终归还是没有迷失在消沉之中,而表现出一种豁达与大度。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也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应该能从苏轼身上得到很多教益。把心胸放得开阔一点,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能够使自己从暂时的泥潭里脱身出来。
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6、板书设计:
7、作业:扩展阅读《后赤壁赋》,试比较与《赤壁赋》在内容、情感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赤壁赋》说课稿-人教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