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拱形的力量》课堂实录
生:外推力。
师:当拱顶受到压力的时候,它会沿着这个拱(有学生在说:弧)向两边传递,出现往外面的外推力。是吧。就把这个拱压垮了。那么,为什么增加了螺帽,它能够承受垫片的数量就越多呢?这是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螺帽将它两边的(外推)力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样的话---
师:螺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固定。
师:有没有更加确切的说法。你说。
生:螺帽支撑住了两个拱足。它的往外(撑开)速度在变慢。
师:好的。有道理的。还有没有想说的?
生:螺帽减少了外推力。
师:螺帽在减少外推力吗?外推力会减少吗?这个外推力会不会变?(有个别学生说:不会。)外推力是不变的。外推力是随垫片数量增加而增加的。螺帽它主要起到了,刚才一个同学讲的——固定,或者说,我们也可以说它阻挡,它跟外推力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生:相反的。
师:相反的,你要往外推,我要怎么样?阻挡住。那么,螺帽越多,为什么承重能力就增强,(承重能力)越大呢?是不是它阻止这个外推力的力量越强?是不是这样?好了,那么现在,谁能够来说说看,拱形为什么这个承重能力(强),我们来比较一下,跟这个平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平桥)它为什么拱形这个承重能力比较强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这样一座平桥,当它受到压力的时候,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个平桥怎么样了?直接就往中间凹下去了,那我们跟拱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指平桥),它有没有分散到两边去?
生:没有。
生:拱桥有一部分会扩(分)散到两边去,而平桥直接往下压了。
师:对。直接往下压。(教师指拱形)它这个力分散到两边,相对中间的压力就减轻啦,这样拱形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好了,今天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俞老师还有一样很好玩的东西。(出示塑料拱桥积木材料)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石拱桥,
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塑料的积木块来搭一座拱桥,看一看它能承受多大重量,好不好。(教师发放材料,学生动手操作。)33:02
师:想一想,应该先搭什么?不会搭的,你可以看我是怎么做的。(教师在讲台前演示,学生都管自己在做。)
师:先固定住两个拱足,然后呢,把这些材料一块一块装上去。我已经搭好了。然后试一下(教师演示手掌用力往下压拱桥)。(观察),当这座桥没有受到压力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受到压力又有什么变化?试试看,你能不能把它压塌。(教师到小组中指导)
师:(教师演示手掌用力往下压拱桥)压一下,这座拱桥的承受重量它有什么特点。你压力越重,你会发现:它的桥面之间会怎么样?越牢。这个稍微一来就倒掉了(教师演示没有用手掌往下压住的拱桥,一推就倒掉了)。
师:请搭好的同学可以拿上来,可以测试一下。(教师演示在拱桥上叠放整盒的勾码),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你发现它越压,这座桥它的桥面之间结合会怎么样?越紧密。所以它这个承重能力是很强的。37:14
不错哦
师:已经做好的举手,还没有搭成功的赶紧。37:36
师:好了,今天这一节课 我们就上到这里,还没有搭完的,下一节课李老师还可以给你们继续搭。下面请你把实验的材料原样放好。38:00
简评:
整堂课凸显“朴实”。从教师演示,师生协商,学生探究,到数据分析,后续研究,整个结构似乎没有太多新颖的处理。然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科学课。
教师演示引发学生认知需求。可能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太多的小组活动,而冲淡了教师演示实验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师在小组内帮扶着学生完成实验。俞波老师课堂一开始的演示实验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当一个垫片放到平纸上时……,当一个垫片放到拱纸上时……,现场寂静而又有点紧张。如果俞老师这个时候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形状的纸,在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运动过程?”可能课堂的紧张度会更高。课的引入部分能调动学生的紧张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促使学习紧张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