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抵抗弯曲》教学案例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学生堂上交流、展示。
3、质疑问难。
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这个科学原理,而且在这节课里同学们也学得非常积极和投入,探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对科学探究充满了热情,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认知方面建立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的科学概念。并在探究过程中,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等探究技能都有所发展。欠缺的是,最后时间来不及,对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停留在师生在口头上。如果在这个环节简单地用尺试一试、压一压,效果会比上课时要更好,目标达成好更完整。
在设计时,我自认为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与以往上课相比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我做的还不是很到位。课堂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在 “运用数据分析整理数据”环节表现出来。应该说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是本课关键所在,只有学生建立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的认知之后才能对横梁立放的现象做出解释。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结束,我请一个小组上讲台汇报。汇报的形式是请汇报的小组把曲线图通过投影呈现给大家,其他同学一边听汇报的测试数据记录,一边在他们的曲线图上找出相应的数据。第一个组的同学如实地汇报了预测和实测的数据后说:“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我们发现纸的叠加张数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 于是再请一个小组汇报,结果与第一组的说法一样,至于预测与实测数据相差非常大,都没有去关注。看看前面花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作为老师的我觉得该收场了。于是我就介入了,将结论出示学生:纸的厚度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
虽然貌似结论已经得出,但过程中我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结论的得出节奏过于快,过于肤浅,没有进行比较和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