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
[10-16 19:25:17] 来源:http://www.89xue.com 调查报告 阅读:90次
摘要: 《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生育政策者,而且统计卡方检验差异关系显著。那么,通过加入控制变量,不同政策人群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是否继续保持无差异或存在差异呢?1.不同生育政策人群理想生育子女数差异分析表3是多元嵌套模型的分析结果。模型1作为基准模型只加入了政策变量(育一孩,无政策作为参照组),是二元列联表模型化的表达。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代际变量(60年代出生为参照组)和户籍变量(农村为参照组),虽然模型2的解释力较之模型1有所增强(这可通过模型LRchi2值增大和检验来判断,下同)。
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标签:调查报告范文,http://www.89xue.com
《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生育政策者,而且统计卡方检验差异关系显著。
那么,通过加入控制变量,不同政策人群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是否继续保持无差异或存在差异呢?
1.不同生育政策人群理想生育子女数差异分析
表3是多元嵌套模型的分析结果。模型1作为基准模型只加入了政策变量(育一孩,无政策作为参照组),是二元列联表模型化的表达。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代际变量(60年代出生为参照组)和户籍变量(农村为参照组),虽然模型2的解释力较之模型1有所增强(这可通过模型LRchi2值增大和检验来判断,下同),但从回归结果看,政策变量并未在理想子女数上显示出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考虑年龄及户籍变量之后,并没有改变模型1的结果,虽然年龄和户籍变量自身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教育变量(初中以下为参照组)的模型3结果显示:一方面,模型3比模型2的解释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在控制教育程度变量后,政策变量的影响由模型1和模型2的无显著性差异转向显著性差异,即育有一孩且有政策妇女,比育有一孩且无政策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的发生比要低。也即较之于政策允许生育二孩的已婚妇女来说,政策不允许生育二孩的已婚妇女在理想子女数上更倾向于有二孩的选择,这是模型结果的一个本质变化。就教育水平变量本身而言,从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三种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看,相对于低教育水平,高教育水平的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选项的可能性上要大。在模型3基础上加入了家庭经济变量的模型4的解释力又有所增强。从回归结果来看,在控制家庭年总收入变量(低收入组作为参照组)后,政策变量的影响增强,相对于育有一孩有政策的妇女,育有一孩但无政策的妇女其理想子女数更偏向选择二孩。从家庭经济变量回归系数看,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也不同,家庭越富裕,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为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越大。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两类不同政策群体在理想子女数上看似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加入教育和收入这些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之后,其差异性显现出来,表现为无政策人群比有政策人群更倾向于选择二孩。这一有趣的发现可以这样解释:从人口学角度来解释,或许是因为无政策人群多是一方或双方均出生成长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这种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妇女会希望多生,而有政策人群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独特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使她们更倾向于少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还可以用“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相对剥夺理论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造成多种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引起集体的反抗。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无政策人群被“剥夺”了生育二孩的权利,无政策人群较之于有政策人群是一批“相对剥夺”的群体,她们没有生育二孩的权利,但她们期望获得这一权利,这一群体的反抗潜意识可能会表现在对理想子女数量的认知上,即无政策人群在观念上更倾向于生育二孩及以上。当然,现实生活中上会不会多生还取决于多重的复杂因素。
2.不同生育政策人群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差异分析
我们不妨再来考察一下,不同政策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方面的差异。表4列出了多元分析的结果,从中可见,不同政策妇女有不同意愿生育子女数,较之于无政策的妇女来说,有政策妇女有较高的生育二孩的意愿。然而,在基准模型1之上加入代际(年龄)变量的模型2后,我们发现,不同政策妇女在意愿生育子女数上的差异“消失”了,不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模型结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总体上不同生育政策在意愿生育子女数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来自于代际(年龄)差异,而不是来自于代际中拥有不同政策的人群。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了教育变量的模型3中,一方面模型解释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从回归结果来看,在控制教育程度变量后,育有一孩且有政策妇女,比育有一孩无政策妇女的意愿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要低,但不显著。就教育水平变量而言,这些已婚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意愿子女数为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越大。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了经济变量,模型解释力又有所增强。从回归结果来看,在控制家庭年总收入变量(低收入组作为参照组)后,政策变量的影响依然不显著。从家庭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四种经济地位等级的回归系数看,较之于家庭低收入者,家庭高收入的已婚妇女意愿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要高,显示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意愿子女选择为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越大。
《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生育政策者,而且统计卡方检验差异关系显著。
那么,通过加入控制变量,不同政策人群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是否继续保持无差异或存在差异呢?
1.不同生育政策人群理想生育子女数差异分析
表3是多元嵌套模型的分析结果。模型1作为基准模型只加入了政策变量(育一孩,无政策作为参照组),是二元列联表模型化的表达。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代际变量(60年代出生为参照组)和户籍变量(农村为参照组),虽然模型2的解释力较之模型1有所增强(这可通过模型LRchi2值增大和检验来判断,下同),但从回归结果看,政策变量并未在理想子女数上显示出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考虑年龄及户籍变量之后,并没有改变模型1的结果,虽然年龄和户籍变量自身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教育变量(初中以下为参照组)的模型3结果显示:一方面,模型3比模型2的解释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在控制教育程度变量后,政策变量的影响由模型1和模型2的无显著性差异转向显著性差异,即育有一孩且有政策妇女,比育有一孩且无政策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的发生比要低。也即较之于政策允许生育二孩的已婚妇女来说,政策不允许生育二孩的已婚妇女在理想子女数上更倾向于有二孩的选择,这是模型结果的一个本质变化。就教育水平变量本身而言,从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三种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看,相对于低教育水平,高教育水平的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选项的可能性上要大。在模型3基础上加入了家庭经济变量的模型4的解释力又有所增强。从回归结果来看,在控制家庭年总收入变量(低收入组作为参照组)后,政策变量的影响增强,相对于育有一孩有政策的妇女,育有一孩但无政策的妇女其理想子女数更偏向选择二孩。从家庭经济变量回归系数看,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也不同,家庭越富裕,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为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越大。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两类不同政策群体在理想子女数上看似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加入教育和收入这些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之后,其差异性显现出来,表现为无政策人群比有政策人群更倾向于选择二孩。这一有趣的发现可以这样解释:从人口学角度来解释,或许是因为无政策人群多是一方或双方均出生成长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这种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妇女会希望多生,而有政策人群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独特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使她们更倾向于少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还可以用“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相对剥夺理论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造成多种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引起集体的反抗。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无政策人群被“剥夺”了生育二孩的权利,无政策人群较之于有政策人群是一批“相对剥夺”的群体,她们没有生育二孩的权利,但她们期望获得这一权利,这一群体的反抗潜意识可能会表现在对理想子女数量的认知上,即无政策人群在观念上更倾向于生育二孩及以上。当然,现实生活中上会不会多生还取决于多重的复杂因素。
2.不同生育政策人群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差异分析
我们不妨再来考察一下,不同政策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方面的差异。表4列出了多元分析的结果,从中可见,不同政策妇女有不同意愿生育子女数,较之于无政策的妇女来说,有政策妇女有较高的生育二孩的意愿。然而,在基准模型1之上加入代际(年龄)变量的模型2后,我们发现,不同政策妇女在意愿生育子女数上的差异“消失”了,不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模型结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总体上不同生育政策在意愿生育子女数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来自于代际(年龄)差异,而不是来自于代际中拥有不同政策的人群。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了教育变量的模型3中,一方面模型解释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从回归结果来看,在控制教育程度变量后,育有一孩且有政策妇女,比育有一孩无政策妇女的意愿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要低,但不显著。就教育水平变量而言,这些已婚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意愿子女数为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越大。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了经济变量,模型解释力又有所增强。从回归结果来看,在控制家庭年总收入变量(低收入组作为参照组)后,政策变量的影响依然不显著。从家庭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四种经济地位等级的回归系数看,较之于家庭低收入者,家庭高收入的已婚妇女意愿子女数在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要高,显示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意愿子女选择为二孩及以上的可能性越大。
Tag: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范文,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上一篇: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