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10-16 19:25:17] 来源:http://www.89xue.com 调查报告 阅读:90次
摘要: 3、未成年人行为失范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逃课。有的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计后果,喜欢闹事,推崇暴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有的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有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到网吧玩的现象。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唯我是从,同学或小朋友间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 4、思想道德与物质生活失衡。调查显示,当前我县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处于较好水平,手头不断零花钱的孩子占一半以上。然而,其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度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在最。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标签:调查报告范文,http://www.89xue.com
3、未成年人行为失范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逃课。有的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计后果,喜欢闹事,推崇暴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有的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有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到网吧玩的现象。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唯我是从,同学或小朋友间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
4、思想道德与物质生活失衡。调查显示,当前我县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处于较好水平,手头不断零花钱的孩子占一半以上。然而,其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度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在最基本的“拾金不昧”的行为取向中,认同私占、私分的被访者达到8%,另有10.5%的未成年人表示只有在别人知道的情况下才交出去,这种明显损人利己、违背基本公共伦理规范的比例居然高达18.5%。对诚实守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竟有1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5%的被访未成年人认为“只要能办成事都无所谓。
5、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部分未成年人特别是一些流入社会的未成年人,耳上钻孔,裤子挖洞,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调查中很多家长反映,在孩子们的业余爱好中,看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占了80%以上。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这些正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不感兴趣,如今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大多颇具感官刺激和暴力色彩。
二、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深刻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欠和不足。综合调查反馈的各种情况,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不良家庭教育是产生“问题未成年人”的“前奏”。当孩子出现品行上的偏差,甚至成为难以管教的“问题未成年人”时,77%的家长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61%的教师也认为产生“问题学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管理不到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疏于管理。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不屑一顾,也有的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或父母体弱多病,无力照顾孩子。当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伙伴相聚时,由于各种挫折带来的失落感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得到慰藉,他们很容易混在一起,进而不良习性相互感染。二是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由于“父母双亡”、“父母感情不好”、“父母离异”、“父母再婚”而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三是家长管教方法不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之后,有的家长并没有认真反省自身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孩子回家后依然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对待他,平时娇惯放纵,助长了孩子贪图享乐思想和为所欲为等行为方式的形成;犯错误时就对其棍棒相加,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之后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四是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有的父母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存有诸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与坏人交往,担心孩子寻衅滋事,不允许孩子与外界联系,严格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在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下。这种“犯人式”的管理,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丝毫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五是向孩子排泄不良情绪。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孩子回家后,依然不能摆脱自身的不良情绪,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对象,唠叨、诅咒成了家常便饭。使孩子承受太多的不良刺激,而得不到积极帮助和鼓励,心灰意冷,“破罐破摔”。
2、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在调查中,56%的被访未成年人反映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打击。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经常出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中小学生“辍学”,有一半以上是和父母责备有关。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冲动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在社会上按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3、未成年人行为失范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逃课。有的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计后果,喜欢闹事,推崇暴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有的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有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到网吧玩的现象。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唯我是从,同学或小朋友间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
4、思想道德与物质生活失衡。调查显示,当前我县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处于较好水平,手头不断零花钱的孩子占一半以上。然而,其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度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在最基本的“拾金不昧”的行为取向中,认同私占、私分的被访者达到8%,另有10.5%的未成年人表示只有在别人知道的情况下才交出去,这种明显损人利己、违背基本公共伦理规范的比例居然高达18.5%。对诚实守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竟有1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5%的被访未成年人认为“只要能办成事都无所谓。
5、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部分未成年人特别是一些流入社会的未成年人,耳上钻孔,裤子挖洞,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调查中很多家长反映,在孩子们的业余爱好中,看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占了80%以上。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这些正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不感兴趣,如今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大多颇具感官刺激和暴力色彩。
二、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深刻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欠和不足。综合调查反馈的各种情况,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不良家庭教育是产生“问题未成年人”的“前奏”。当孩子出现品行上的偏差,甚至成为难以管教的“问题未成年人”时,77%的家长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61%的教师也认为产生“问题学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管理不到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疏于管理。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不屑一顾,也有的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或父母体弱多病,无力照顾孩子。当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伙伴相聚时,由于各种挫折带来的失落感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得到慰藉,他们很容易混在一起,进而不良习性相互感染。二是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由于“父母双亡”、“父母感情不好”、“父母离异”、“父母再婚”而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三是家长管教方法不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之后,有的家长并没有认真反省自身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孩子回家后依然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对待他,平时娇惯放纵,助长了孩子贪图享乐思想和为所欲为等行为方式的形成;犯错误时就对其棍棒相加,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之后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四是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有的父母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存有诸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与坏人交往,担心孩子寻衅滋事,不允许孩子与外界联系,严格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在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下。这种“犯人式”的管理,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丝毫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五是向孩子排泄不良情绪。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孩子回家后,依然不能摆脱自身的不良情绪,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对象,唠叨、诅咒成了家常便饭。使孩子承受太多的不良刺激,而得不到积极帮助和鼓励,心灰意冷,“破罐破摔”。
2、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在调查中,56%的被访未成年人反映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打击。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经常出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中小学生“辍学”,有一半以上是和父母责备有关。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冲动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在社会上按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Tag: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范文,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