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与马拴友观点不同的是,刘普照(2003)对我国1985—2001年的有关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我国宏观税负变动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税收收入、政府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的结论。
第二,对于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刘建民、宋建军(2005)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近年的GDP与税收数据进行
《20xx届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出自:www.89xue.com网www.89xue.com 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税收增长是合理的,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
与此不同的是,汪昊(20xx)利用税收平滑模型的分析,引出了扭曲成本的概念,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偏高,扭曲成本的存在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危害,因此应当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第三,从合理宏观税负水平来看,王书瑶(1995)研究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一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宏观税负区间这个区间就是18-22%。逄锦聚、孙飞(2000)认为我国今后在较长时期内宏观税负的合理水平在18%至24%之间。马拴友(2001)估算出我国的最优宏观税负区间为14-23%,刘普照(2003)对我国1985—2001年的有关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借鉴马拴友的主要方法,基于税收收入最大化和投资最大化的两个角度估算出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在20%-22%之间。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方面,对于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专家的观点如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了税收的国民经济原则。原则认为税收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税收。这也是经济学界第一次将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联系起来。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历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此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即以财税手段对付经济危机,税收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凯恩斯在《通论》中主张“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引导消费倾向”。
对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最为重要著名的要属供给学派的“拉弗曲线”理论。“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增高在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为决定税收的因素,不仅要看税率的高低,还要看课税的基础即经济主体收入的大小。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积极性,因为税率过高企业只有微利甚至无利,企业便会心灰意冷,纷纷缩减生产,使企业收入降低,从而削减了课税的基础,使税源萎缩,最终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当税收达到100%时,就会造成无人愿意投资和工作,政府税收也将降为零。从另一方面来看,税率过高不仅使企业微利甚至无利,企业会心灰意冷,而且还可能促使企业偷逃税收,从而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拉弗曲线”名义上表明的是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表明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拉弗曲线可以看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大部分学者通过经验分析得出税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相关的影响。
格里森等(1997)研究的结果表明税收与经济增长负相关。马斯登(Marsden.1983)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10对国家数据,得出低税国家的经济增长比高税国家快的结论。雷诺兹(Reynolds,1985)利用分类和对比方法,提出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格罗斯曼(Grossman,1987)、佩登和布拉德利(Peden&Bradley,1989)、佩登(Peden,1991),斯卡利(seulley,1995)以美国的经验分析都表明,在美国税收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佩登(1991)检验了美国1929—1986年宏观生产率与税收的关系,发现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达到17%之前上升,能够提高美国经济的生产率绩效,但超过17%将降低生产率的增长率。即超过某一边界点后,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仍为正但是递减的。鲁比尼和米莱西一也得出对资本和劳动(人力资本)征收较高的税收会降低经济增长率的结论。
斯卡利(1996)利用模型得出新西兰战后长期平均宏观税负28%比最优税率20%高出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使经济增长率减少了2个百分点。因此,平均宏观税负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使平均经济增长率上升0.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