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报告总结事迹材料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个人简介及事迹» 正文

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个人简介及事迹

[10-16 19:33:47]   来源:http://www.89xue.com  事迹材料   阅读:90
摘要: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个人简介及事迹号称广州第一府的许家又送走一位杰出人物--朱光亚。中国共产党中央给予这位许家的女婿极高的评价。让我们许家的后代永远记住这位为人民、为我国核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前辈。许家杰出的前辈们不求名利、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以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为中国的改革进步献出他们的毕生精力,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是我们这些后人永远的榜样。让我们细细读读他的一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
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个人简介及事迹,标签:事迹材料范文,http://www.89xue.com
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个人简介及事迹
  
  号称广州第一府的许家又送走一位杰出人物--朱光亚。中国共产党中央给予这位许家的女婿极高的评价。让我们许家的后代永远记住这位为人民、为我国核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前辈。许家杰出的前辈们不求名利、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以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为中国的改革进步献出他们的毕生精力,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是我们这些后人永远的榜样。让我们细细读读他的一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xx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赴美深造研究核物理
  
  1950年发公开信毅然回国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上中学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
  
  1945年7月15日,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派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考察,每位科学家带两名年轻助手去深造。吴大猷带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46年9月,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前往美国。但是,美国根本不开放原子能技术,考察组只好解散。朱光亚不改初衷,去了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几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从此,他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从1949年年底开始,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这封公开信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杂志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肩负核武器研制重任
  
  残纸片“拼出”中国原子弹
  
  1950年春,朱光亚毅然回国,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从事物理学基础教学工作。1955年1月,毛主席号召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了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的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 (事迹材料 www.89xue.com) 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负责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
  
  根据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朱光亚和同事们加快了研制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虚怀若谷高尚品德
  
  捐出100万港元不让声张
  
  朱光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从不张扬个人,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他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从来只字不提,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这种缄默展示着这位老科学家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他自然是必写对象之一。报请审批时,他二话不说,提笔就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在有关国防科技历史的文献中,都有他撰写的文章,但字里行间他都只谈别人和集体,从不谈自己。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颁奖的头一天,他就对身边的同志说要把奖金全部捐出去,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基金。在捐出了100万元港币之后,朱光亚又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朱光亚捐款这件事,社会上就更是没人知道了。

[1] [2]  下一页


Tag:事迹材料事迹材料范文报告总结 - 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