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霞课改经验学习心得
我们常说当教师是个良心买卖,只有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行业,真正打心眼里关爱学生,才会自然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和活力。很多教育大家反复强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学生很聪明,也很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能否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全在老师的真心付出,正所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当学生相信老师、佩服老师的时候,一切教育、教学问题都不是问题,哪怕是老师批评他,他会感到内疚、自责,也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相反,老师工作不努力,有问题都把原因推到学生或家长身上,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教师两项基本功要过硬
备教材、备学生是每位老师必背的两项基本功,并且必须过硬,于老师这两项基本功就非常过硬,所以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
于老师是一位有心人,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烂熟于心,自然驾驭课堂就会轻车熟路,遇到课堂教学的突发问题,方法就会多多。
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心理、习惯的研究更是于老师的法宝,于老师重点研究小组长,小组长深入了解组员,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自然对路、有效。这也正应了毛主席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3、要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在课改的道路上,于老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于老师没有被困难吓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凭着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更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走出了乡村教育的课改成功之路。
前去参观学习的老师都亲眼见到了,学校的校园没有教学楼,没有多媒体辅助设施,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于老师单枪匹马,摸索出了“互助式”特色教改的路子,靠的就是于老师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于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她勇于改革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学习。
4、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于老师座谈的时候,于老师谈起课改,津津乐道,头头是道,朴实的话语了掩盖不住他对乡村教育的深情,幸福感溢于言表。但是,于老师谈的最少的就是“如何教”。我们很纳闷,我们不远千里去学习,她这位“砍柴人”却少谈“如何砍柴”,更多的是谈到了“磨刀功”。仔细琢磨,其中大有道理在。
试想:一位砍柴人刀不锋利,整天忙于砍柴,砍柴的效率会怎样呢?结论不言而喻。而于老师在磨刀上下了不少功夫,她的砍柴刀始终是锋利的,砍起柴来,效果和效率自然好了。
《中国教育报》20xx年12月15日第6版在报道于老师的经验时,就特写了一个小细节:第一周不上课
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于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做法:第一周不上课。在这一周里,她每天上课时都跟学生谈心,谈家庭情况、科学故事、名人轶事,谈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的努力了解学生。之后,她会给学生们“上思想政治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热情,鼓舞士气;课前饭后她几乎全跟学生在一起。渐渐地,学生把她当成心目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数学课堂,成了于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学术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为学生的进步高兴,学生为能跟这样的老师一块学好数学高兴。 跟许多老师不同的是,于老师喜欢当班主任。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接手班级有一个条件:必须当班主任。她说:“只有当班主任才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与他们建立感情。”
为了和学生自然地融合到一起,课间,她和学生一块儿跳绳、踢毽子;学生生病了,她领着看病、买药;天冷了,她会叮嘱学生们多穿衣服……学生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装在她心里。谈到和孩子们
《于美霞课改经验学习心得(第2页)》出自:www.89xue.com网www.89xue.com 在一起的时光,48岁的于老师脸上常常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容。这种笑容使我们相信,是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反思于老师的经验做法,我认为老师的磨刀功还真不少:
(1)备教材、备学生是“磨刀”。熟知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关键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习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