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师道?
第三,教育局在处理这件事上更是草率,完全被舆论所左右。梁老师对这件事处理失当,让教育局在颜面上有些过不去,恼怒是人之常情。作为梁老师,偏执的个性可以说是其弱点,但是谁又没有性格上的弱点呢?他也只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为自己讨回尊严。这样做是有些偏激,但是对于学生难道就不是一个教训吗?我们有必要站在舆论的漩涡中,完全否定梁老师吗?
(选自20xx年12月16日“中国新闻网”)
【质疑篇·简单粗暴】
让学生登报道歉,教师该解聘吗
舒圣祥
被小学生骂了一句“彪子”,就要求其登报道歉,这老师的胸襟的确过于狭隘。身为教师,对一个小学生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非但维护不了自己的尊严,反而让内心的狭隘暴露无遗,简直是自毁名誉。
但是,这样的错误是否严重到老师要被解聘?让学生登报道歉固然不对,但毕竟是学生骂人在先,也算是“事出有因”,这位老师只是错在反应过度而已。如果说老师让学生登报道歉是过度惩罚,那么,因为这个就把老师解聘了,是否同样是过度惩罚呢?
让人担忧的正是,在这起原本非常小的争端里,没有人讲道理,也没有人讲宽容,相反,无论是当事教师还是教育局,都显得武断。在那些教育工作者眼里,似乎没有了人人平等的概念,化解争端的方式不是沟通和对话,而是在比谁更强势。显然,相比老师,学生是弱者,老师可以因为一句“彪子”而强制学生登报道歉;但是,相比学校,老师又是弱者,相比教育局,学校更是弱者,于是在舆论压力下,教育局可以因为一封道歉信而解聘一位老师。
在这起看似很小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偏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总是难免的,如何纠错本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不论是当事的老师,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交出合格的答卷,而是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选自20xx年12月15日《新京报》)
【建议篇】
面对犯错学生首先
考虑尊严
马广志
按梁老师的说法,此举是为了“维护老师尊严”,但如此对孩子一点宽容心也没有的教育方法还谈何“尊严”呢?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要通过引导和教育予以纠正,耐心引导,如果“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则比孩子的过失更大。由此想到陶行知先生为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
陶行知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 “这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又说: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采取这种方式。”陶又掏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面对“肇事”者,陶先生“反其道而行”,对学生的一个个“闪光点”予以引导,进行教育,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写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却产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和那些“疾风暴雨”式的教育方式相比,哪个更有效?答案不言而喻。 (选自20xx年12月16日《北京晨报》)
《霸道?师道?(第2页)》出自:www.89xue.com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