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读后感
中国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众所周知,极为不科学,然而,由于地广人多,在众多考生中选拔出人才是势在必行,只要经过考试,那么就必然导致应试,然而不经过考试,那就无法选拔人才,正因为这样的矛盾,所以,所谓的素质教育无法正真推行。
那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素质与应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实施新的教育方式改革的必要条件。素质与应试有起矛盾的一面,然而也可将其统一,通过考试来测定素质与能力。就如理科而言,除去其基本知识,教师希望教给学生的是其思维能力,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道题,甚至这类问题的方法。那么,只要把试题改变,仅仅把整个专业知识难度下降,而考察其对实质的考验或者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度,那便可以达到目的。在此仅提一个想法,将生物多样性,适者生存的理念为背景,物理能量为题目,数学函数为模型来出一题,其考察的内容就是多样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能量题,或是数学的函数题,更是由于增加了每一个不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以采取的不同做法融入其中,这样原本一道十分简单的“良构”题,就变成了一道复杂的“劣构“题目。再如文科,文科的老师更偏重人物,事件,然后上升到哲学思想。那么在出考题的时候,完全也可以互相融合,把“良构”的问题转换为“劣构”的复杂问题。一旦考试大纲有所变动,这势必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呢?
正如David H.Jonassen所言,当今的潮流已经是“情境”的设计了。曾经的行为主义过于死板与呆板,题海大战乃秉承其原理而创,有助于强化训练。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只能使这种强化转变成机器人式的训练。再后来的认知主义与实验主义,整体效率过低而不佳。之后的潮流便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中也存在着很多流派,这仅仅是一种思潮,随着双向建构提出,种种矛盾便凸显出。就如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关于预习是否有好处的问题,他的回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读后感》出自:www.89xue.com网www.89xue.com 答是肯定的,然而当我反问他,“当课本内容过难,学生能力与认知有限,最终误解课本中的内容,从而导致原本的非难点变成了难点(由于双向建构,导致把原有经验变成科学经验的一个过程),这同样是一件好事么?”于是,他便不知如何回答。然而,情境的建立可以避免这一些问题,因为一些问题的学习是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那么设置这样一个符合条件的情境,便能帮助教学。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许多“良构”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情境从而改变问题的性质。也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到许多在书本上完全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我想《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这一本书,更多的给我们的是思想上的启迪与开放,而不仅仅是在于其对许多课程与问题解决上的应用价值。凡一个事物,当其大方向有所改善变好,那么那些小麻烦才会被逐一清除。如果一个教育模式还不够正确,那么教学方式又如何能够正确的改变呢?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读后感(第2页)》出自:www.89xue.com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