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读后感
回望新中国成立60余年,教育领域有许多重大的变革与创新,然而,值得今人反思的是,当今社会的科技实力,依靠的仍然是曾经的“三钱”,曾经的那一批辉煌的科学家。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的人才,毫无疑问,这是教育之失。本篇读书笔记,通过结合《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一书,对当今中国中学教育行进解析。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这一本书是一本较新的教育学专著,作者David H.Jonassen从学习的本质问题problem solving开始说起,结合最新的研究——情境设计来谈怎样解决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怎样使得整个教育质量提高。本书主要详细的分析了3个问题,story problems, troubleshooting problems 以及case and system and policy analysis problems。作者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分析其问题的模型创立,情境设计以及衍生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支持论据,从而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与实践的帮助。
学习为何物?教育又为何物?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惑,曾经问了一个高中教师,他的回答是:“学习是学方法,教育是教育人。”我不禁感叹“精辟!”
纵观当今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披着应试教育的羊皮,这种本质上为应试制度的教育模式导致的是“学习为了解决问题,教育是为了规范学生。”
从David H.Jonassen的观点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是避无可避并且随处可遇的,因为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都遇到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然而,“学习为了解决问题”这种思想是一种误区,学习的本质是为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解决问题。
观今日中学,学生们奔波于数理化,政史地的题海中,而不知其乐,而不知其本质,更不知其为何物。为何如此之说?因为观今日大学,有多少学生记得那些知识的原理?又有多少同学知道,所谓的物理运动学的相关题目与数学的简单代数文字题有何联系,更不要提与化学、生物的背景知识联系题有什么共同点了。我们在课堂上,在学校中所学的仅仅是解决问题,而这大多是一一对应,而那些好老师与差老师的区别就在于差老师只能一一对应,仅仅是一个做题工具,而好老师能一对多,教的是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但只是一个加工机器而已,本质而言,都属于加工厂的机器,唯一的不同就是高级与低级而已。
为何教育的本质从培养人到了培养机器呢?这不全是学校之过,也不全是教师之过,而是整个选拔人才之过与教育方式之过。
David H.Jonassen把世界上的问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良构问题,一种叫劣构问题。所谓的良构问题实则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些简单问题的特点是有逻辑性,单一领域,结构简单而且相对静态。而劣构问题则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仅没有逻辑性,也就是没有特定的方法去解决,甚至没有方法去解决,它更是复杂的,有各个学科领域而且是动态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遇的。
有了对问题类型的理解,我们不能发现,我们在学校中所接触到的有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而好教师所教授的是解决良构问题,对于劣构问题的解决,一般不会教授。为什么有如此现象?我们不妨来再考试,所谓的中考,无非是良构问题的结合,最难的题目也就是复杂的良构问题。比如中考的语文作文,一般而言,写作文是对一个事件货事物的看法或想法,体现的是人的思想,然而,中国的文章历来讲究八股,从而大大抑制了人的思想创新能力,作文讲究的是整个结构与整个得分点的把握,恐怖之极哉!而高考,明显难度略高,属于选拔考试,大多数的题目还是简单的良构问题,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复杂的良构问题与简单的劣构问题,仅仅以小部分的题目才属于复杂的劣构问题,而这一部分题目,往往老师也是不会教授的。老师看之,一言以闭“高考不会考相同题目的,考到这种题目,算你们倒霉!”真是呜呼哀哉!
正因为中国的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导致了人才的畸形,只能是“矮个子中挑长的!”,真正的长个子几乎绝种,或者被掩埋于题海中,而钱学森之流已经不复存在。下面,我就结合当今中国国情与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情境”教学谈一下教学方式的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