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观后感
[10-16 19:07:11] 来源:http://www.89xue.com 观后感 阅读:90次
摘要: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努力。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同离他而去……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共欢呼,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祖国,终于熬出头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这一天: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湘江北去观后感(第2页)五一听到该影片的标题,我就想到了毛主席在1925年秋写的一首很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观后感,标签:观后感范文,http://www.89xue.com
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努力。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同离他而去……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共欢呼,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祖国,终于熬出头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这一天: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
湘江北去观后感(第2页)五
一听到该影片的标题,我就想到了毛主席在1925年秋写的一首很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不错,浩瀚的湘江水一路向北奔流。而那时,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已经在祖国的北方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有一群从湖南来的热血青年,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与道路,也向滔滔不绝的湘江水一样,一路向北去!湘江北去,北去的湘江成为了一个耀眼的标志与符号!
诚然,整个影片的主题正如它的电影宣传海报上所宣传的那样: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这是一部以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的不懈追求为主线的奋斗片,这是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探索、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这样一群热血的青年,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得真实,那么得容易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毛主席1925年在湘江橘子洲头高吟这首词的时候,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多少情感又涌上他的心头?往事历历在目。峥嵘的岁月一去不再复返,就像那北去的湘江,水流了就不再回头……本片艺术再现了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的峥嵘岁月。虽然他们的一生,都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坎坷、荣辱悲欢,人生轨迹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个人的信仰以及选择的不同而分别悄然转弯,但此片所截取和呈现的则是他们在最好的时光里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
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艰苦的条件,动荡的时局,使人身时刻充满着危险。但是影片尽可能地去挖掘和展现其中积极的那一面。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陶斯咏、彭璜……那时的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尤其是毛泽东,在我们常规印象中,他是慈祥睿智的稳重长者,是令我们仰之弥高的一代伟人,而在此片中,他走下神坛,会和朋友们一起裸身天浴,会为陈独秀拉黄包车,会教李大钊跳操……这个众多知名学者口中的“二十八画生”的北漂经历及个人奋斗史更是让人观之有强烈的共鸣感。
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努力。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同离他而去……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共欢呼,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祖国,终于熬出头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这一天: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
湘江北去观后感(第2页)五
一听到该影片的标题,我就想到了毛主席在1925年秋写的一首很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不错,浩瀚的湘江水一路向北奔流。而那时,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已经在祖国的北方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有一群从湖南来的热血青年,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与道路,也向滔滔不绝的湘江水一样,一路向北去!湘江北去,北去的湘江成为了一个耀眼的标志与符号!
诚然,整个影片的主题正如它的电影宣传海报上所宣传的那样: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这是一部以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的不懈追求为主线的奋斗片,这是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探索、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这样一群热血的青年,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得真实,那么得容易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毛主席1925年在湘江橘子洲头高吟这首词的时候,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多少情感又涌上他的心头?往事历历在目。峥嵘的岁月一去不再复返,就像那北去的湘江,水流了就不再回头……本片艺术再现了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的峥嵘岁月。虽然他们的一生,都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坎坷、荣辱悲欢,人生轨迹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个人的信仰以及选择的不同而分别悄然转弯,但此片所截取和呈现的则是他们在最好的时光里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
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艰苦的条件,动荡的时局,使人身时刻充满着危险。但是影片尽可能地去挖掘和展现其中积极的那一面。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陶斯咏、彭璜……那时的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尤其是毛泽东,在我们常规印象中,他是慈祥睿智的稳重长者,是令我们仰之弥高的一代伟人,而在此片中,他走下神坛,会和朋友们一起裸身天浴,会为陈独秀拉黄包车,会教李大钊跳操……这个众多知名学者口中的“二十八画生”的北漂经历及个人奋斗史更是让人观之有强烈的共鸣感。
Tag:观后感,观后感范文,作文 - 观后感
上一篇:我的长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