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我 长 高 了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课堂实录】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课堂实录】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这样才公平。”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课堂实录】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课堂实录】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