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爱国情操
这段话是“钱墉江之父”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讲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双层联合大桥。茅以升为它献出了一生中最闪光的年华。
1916年夏天,年方20的茅以升,以5年学习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当时著名工科大学——唐山铁路学校(唐山交通大学前身)毕业了。为了改变中国造桥事业落后的状况,他决心出国去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1916年9月茅以升来到美国东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桥梁系学习。于1917年6月获得了硕士学位。当时,他为了日后回国能脚踏实地地建造大桥,放弃了舒适的大学教师职务,进了匹茨堡一家有名的桥梁公司去实习。在极其紧张的状态下,茅以升攻读匹兹堡加里基理式大学土木工程系(夜校部)博士学位。23岁的茅以升成了加里刊登了这条新闻。人们向这位中国青年投来了尊敬、赞美的目光,一份份诱人的聘书向他飞来,荣誉、享受、金钱、地位……正向他招手。许多好心人劝他留在美国工作,可茅以升认为:“虽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1919年12月14日,他单身一人告别美国,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航船。
1934年夏天,茅以升以升克服各种困难设计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计划书。在大桥正式施式的近千个日日夜夜里,茅以升遇到了千磨万难。当时国民党官僚机构的矛盾、扯皮;筹集经费的困难,迷信谣言的干扰;还有家里老父的病故,夫人的重病等,常使他焦头烂额、眠食不安。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第一列火车从崭新的钱塘江大桥上呼啸而过。11月27日为了抗战的需要,大桥公路也在隆隆的大炮声中正式通车了。可是茅以升心里忐忑不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原业在公路通车的前一天下午,茅以升接到了密令:由他负责在短时间内炸毁大桥,因为日寇已经逼近杭州了。当夜他便强忍着内心的痛苦,亲自指挥把zha药放进了预先留好的桥墩空洞以及桥面上五孔钢梁的爆炸点里。12月22日炮声震天,依稀可见敌人的骑兵向桥头冲来,在情况万分危急时,导火钱点燃,钱塘江桥炸断了。茅以升目睹断桥残臂,挥泪写下了《别钱塘》诗一首,其中最后四句诗是:“斗地风云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钱塘江桥的资料共计14箱,8年抗战之中,茅以升辗转南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资料,而他在杭州的住宅、家具、衣物财产和许多珍贵的照片、信件、纪念品等等,却全部在战火中化灰烬。这些资料不仅在抗战结束后,为修复钱塘江大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而且全国解放后,又在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6年后钱塘江大桥彻底修复。茅以升在回顾这一段艰难历程时,不无感慨地说:“像我造钱塘江桥这样艰辛曲折的经历,在今天的中国是不会再出现了。社会主义祖国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社会主义啊!”
(活动)
讨论题目:
①茅以升为什么不惜献出一生阳闪光的年华,回国建造钱塘江大桥?(即他的行为是建立在什么认识基础之上,而这种认识又具有什么特点?)
②茅以升建桥、炸桥、复桥等一系列行为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茅以升建桥、复桥的壮举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他是在强烈的爱国情感支持下做出来的。而爱国情感不是一般的情感。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认识,符合社会道德信念基础上的高级情感。茅以升爱自己的祖国,爱社会主义,他以这种炽烈的情感来主宰自己的行动,用科学为祖国、人民做出无私的奉献,成为人们永远尊敬、敬仰的伟大科学家。
茅以升的行为是偶然的,他把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付诸行动,事事处处以此为出发点。他的这种爱国情感已融化在生命中,成为一种持久、不轻易改变的心理。
他把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统一在一起,升华为高尚的爱国情操。正是这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茅以升做出了伟大的壮举,成为“钱塘江之父”。
什么是情操,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得出:情操属于人的高级情感,是一种持久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请学生画书第73页第1自然段黑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