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关于“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媒体显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图
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照片
哪位同学能把袁隆平先生的事迹介绍一下?
成功后的袁隆平在介绍“成材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因素诱发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由此可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板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