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正文

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05-18 16:04:39]   来源:http://www.89xue.com  七年级历史教案   阅读:90
摘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板书) 1.改革的背景(板书):①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加剧:(板书)经过长期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使北魏强盛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疲乏不堪。战争一停止,国内汉族人民和鲜卑族之间的矛盾便上升到第一位。有一次,鲜卑统治者镇压河间郡(今河北任丘)汉族贫民,把15岁以上男子全部杀光,15岁以下男子全当牲口奴隶。统治者不仅对汉族、各族人民的压迫十分残酷,而且对本族鲜卑族劳动人民也同样压迫。这样,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包括鲜卑族劳动人民都起来反对北魏统治者。因此,这种社会矛盾含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性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日趋尖锐,使北魏开始衰弱,隐伏着统治危机。孝文帝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的。②统治阶级内。
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标签: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板书)

  1.改革的背景(板书):①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加剧:(板书)经过长期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使北魏强盛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疲乏不堪。战争一停止,国内汉族人民和鲜卑族之间的矛盾便上升到第一位。有一次,鲜卑统治者镇压河间郡(今河北任丘)汉族贫民,把15岁以上男子全部杀光,15岁以下男子全当牲口奴隶。统治者不仅对汉族、各族人民的压迫十分残酷,而且对本族鲜卑族劳动人民也同样压迫。这样,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包括鲜卑族劳动人民都起来反对北魏统治者。因此,这种社会矛盾含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性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日趋尖锐,使北魏开始衰弱,隐伏着统治危机。孝文帝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的。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板书):在北魏领土扩张和鲜卑族封建化过程中,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中央集权和旧的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拓跋珪和拓跋焘的被杀,反映出这个矛盾,因此,削夺部落贵族的特权,改革鲜卑旧俗,就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焦点。孝文帝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③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板书):北方的各族人民,从塞外迁到塞内,以漠北到黄河流域,他们改变了狩猎畜牧的习惯,从事农耕生产,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这样,在经济上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差别越来越缩小。汉族人民也学会了畜牧业知识,提高了生产能力。社会居民的上层鲜卑贵族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汉族地主也参与鲜卑族政权,鲜卑族统治者利用汉族地主来统治汉民,汉族地主也依靠鲜卑统治者来保持其阶级统治的地位。这就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关系上使民族融合的趋势更加显著,孝文帝的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挂孝文帝画像)

  2.改革的内容(板书):孝文帝改革是从改革吏治、土地制度、迁都洛阳、社会生活等方面来进行的。①颁行俸禄制(板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即位时年仅五岁,政事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族人,家乡在今河北冀县,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经验,临朝听政经历两代皇帝,前后达25年。为了巩固政权,她采取断然手段,处死了谋反的丞相乙浑,亲自掌握政权。她首先改革吏治,颁行傣禄制。原先北魏的中央和地方官员都不给俸禄,中央官员按等级分享战利品,地方官员则只要上缴规定的租调后,可任意搜括,不受限制。因此大小官吏如同豺狼,对人民敲骨吸髓,贪污抢掠之风甚盛,这就危害北魏的统治。俸禄制度公布后,如犯法贪脏绢一匹,即处死刑,遏制官员腐化,为其他改革创造条件。颁行俸禄制是改革的开始。②推行均田制(板书):甚至奴婢和耕牛也受田,土地不足之处,居民向荒旷地方迁移。同均田制相应的是颁行租调制。③迁都洛阳(板书):均田令颁布五年后,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他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关键的步骤是迁都洛阳,北魏故都平城,地处边塞,难以控制中原地区。况且平城周围的鲜卑平民,不耕不牧,游手好闲;京城里的鲜卑贵族奢侈腐化,失去了以前强悍好战的性格;加上平城一带连年荒旱,粮草缺乏。因此,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即是决定迁都洛阳。他不顾贵族大臣的反对,毅然宣布要南下攻南朝的齐。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冒着连绵秋雨,长途跋涉,到达洛阳。人困马乏,群臣叫苦,他趁机说:兴师动从,哪能无功而还,继续前进!鲜卑贵族苦苦哀求,不愿南下。孝文帝说,如不南进,那就得迁都洛阳,随行贵族只好同意。495年正式迁都洛阳。为了照顾鲜卑贵族的习俗,允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迁都后,太子轻骑逃回北面,孝文帝下令把他废为庶人。保守派贵族在平城阴谋叛乱,孝文帝派兵镇压,平定叛乱,稳定了政局。自此,北方各族人民陆续移居中原,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所以说,改革的关键是迁都洛阳。④改革鲜卑旧俗(板书):a.改用汉姓。在迁都洛阳之前,孝文帝已着手社会习俗的改革。宣布把鲜卑的复音姓氏,改为单音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他叫元宏。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陆,贺赖姓贺等(请看书里改汉姓表),按汉族门第高下,规定鲜卑高门的八姓同汉族北方的崔、卢、李、郑四大姓门第相当,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一样,照门第担任官职。b.同汉族通婚。孝文帝带头娶崔、卢、王、郑等中原大姓和陇西李氏的女子为王妃,并为自己的皇弟分别聘汉族大姓女子为王妃,许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通过婚姻和门第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揉合一起,即有利统治,也有利于民族融合。c.改穿汉服。原先北魏官员按照汉族官服制定五等服色,可是鲜卑百姓仍穿夹领小袖的服装,便于骑射。孝文帝下令一律改着又宽又长的汉人服装,哪个地区的鲜卑族妇女如不改服饰,就责备该地官员。自此,洛阳城里到处都见到身着汉装的鲜卑贵族,男男女女招摇过市。(请看书里改穿汉服的插画,在敦煌壁画里也有这类形象。)d.学说汉话。原先北魏官员说鲜卑语,汉官学鲜卑语。迁都洛阳后,汉人比鲜卑人多,说汉话的比说鲜卑语的多。孝文帝认为,这种情况妨碍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于是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河南洛阳话)”。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话,违者罢官;30岁以上的人语音不易改,说鲜卑话不算犯禁。汉姓、通婚、汉服、汉话等一系列汉化措施,改变了鲜卑族社会旧俗,有利于汉族封建文化的传播,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⑤采用汉族官制朝仪:原先北魏官制混乱残缺,汉官鲜卑官职名称混杂,为了加强北魏国家政权机构,孝文帝下令群臣议定官制,把过去的部落组织、战时官职,大都废除,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新制。因此北魏的政治制度与南朝已无多大区别。北魏统治稳定下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