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东汉的兴衰》一课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提问:“我们可以从这幅图中看出什么历史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回答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学生肯定回答: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虽然是阅读性文字,但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明白为什么曹操会壮大,和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所以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材料,以自己的理解为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措 施
内 容
结 果
挟天子以令诸侯
把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
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扩大了政治影响
唯才是举
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不论出身地位如何。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
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得曹操的实力大增,足以与强大的袁绍抗衡。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过程由于是阅读性文字,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教师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教师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