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分两节课讲述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第14课戊戌变法。教师板书第13课课题。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要求教师按照教材讲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要掌握,这是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切莫给学生一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是这样产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学生记住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为陈启沅开办的机器缫丝厂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可让学生看课本陈启沅的插图,不作要求。书中两段小字,介绍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自力更生、惨淡经营,遭到中国封建势力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最终倒闭,让学生自己看,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的处境必然如此。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向学生讲清三点: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教师可以作如下分析:《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一些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以商战对商战”。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2.要求学生记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课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与后3年商业企业比较表》及其说明)。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预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主要是说: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经济力量增长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