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