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