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05-18 17:57:58] 来源:http://www.89xue.com 小学自然教案 阅读:90次
摘要:课型: 逻辑推理课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标签:小学自然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Tag:小学自然教案,小学自然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生物教案 - 小学自然教案
上一篇:我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