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方案A)
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
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复述课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可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像。复述不完整
的可由同学补充。
背诵课文
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到会背。教师可结合课文之后的《学习背诵》对学生加以指导。
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
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思想内容 了解创作方法
教学设计
■重点研读
揣摩语言
独立阅读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因“甚异之”所致,想探个究竟)
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初极狭,才通人。”)
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
世隔绝已久)
理解内容
思考题:
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
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的形式合作探究。最好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
式,试着让学生综合述评,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
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从生活得安宁幸福
等。具体表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对号入座。文中所
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作
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
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会。
■拓展与延伸
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请同学们提
出相关问题,教师集中归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