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方案A)
象,能吸引读者。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
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
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
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
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据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
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小组合作交流,互问互答。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集体探究。解决疑难
将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再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明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二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这些都以逻辑顺序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是否可去掉?为什么?
明确:“左右”一词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
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
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讨论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
侯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
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