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分析
1. 初读课文: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 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 再读课文: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
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www.89xue.com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
1. 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 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 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