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问:诸葛亮的出场方式是什么?突出其什么特点?
明确:铺垫对比,引起悬念。从闻名道露面,情节曲折起伏,故事套着故事,悬念迭起,诗文并茂,但莫不与诸葛亮密切相关。其间有铺垫,有对比,目的是突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人物的出场。曹雪芹用不同的出场方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一亮相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都得益与作者的精心安排和独特构思。
【作业设计】
同学们作文里的人物,虽然不会像作家笔下的人物那样细腻、生动,但讲究对人物出场的描写,是完全必要的,也会我们的作文灵动、出彩,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在作文里自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替人物说话,或把人物一五一十地、啰里啰唆地介绍给读者的蹩脚写法,学习名家名篇写人物出场的成功经验,写好人物出场:即让人物一出场,就显示个性,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的心弦。
【板书设计】
出场方式独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王熙凤 出场时机适宜:单独活动,天地广阔
出场形象鲜活:性格鲜明,辣味十足
第四课时
【导语设计】
作家张爱玲曾这样描述男女有心跳感觉的见面:“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哦,原来你在这里。”
【文本解读.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
1、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
明确:众人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观察到她容貌标志、气度不凡;她们更多地注意到黛玉的外在形象。宝玉主要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俏丽,极富神韵。而她给宝玉最深的印象是“眉尖若蹙”,这难以舒展的眉头、愁苦抑郁的心情,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种基调。
问:分三次完成黛玉的肖像描写有何好处?作者采用切换视角的办法来写黛玉,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形象不一样?
明确:三次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容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形象不一样是由观察者的审美习惯和对被观察者的情感所决定的。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众人对她更多的是怜爱,因而注意到她的身体。王熙凤主要是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她的自然之美。宝玉作为锦衣玉食的贾家公子,且 “喜欢在内帏厮混”,见惯了腻红肥绿,华衣艳饰,他怎么会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与众各别”的“形容”所吸引呢?在宝玉眼里,她那“弱柳扶风”的身姿就显得脱俗飘逸,通身的灵淑之气能使他灵魂清爽、净化。这才是对黛玉最全、真切、深刻的感受。正如脂砚斋所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里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2、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所了解的黛玉,都是他人所感。黛玉自身给我们什么印象?阅读课文中对林黛玉的心理、语言、动作等的描写。
明确:⑴写心理:第1段的描写体现林黛玉细心、多虑、自尊。也是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
⑵写语言:
第 段婉言拒绝邢夫人盛情的语言描写:这一番话,既表明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她顾全大局,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真是聪明识礼,心思过人。
第 段两次有关读书问题的得体的回答:体现她小心谨慎,谦恭得体,随机应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