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
1、教师在开始时以汽车比赛导入,这样的设计很新颖,而且能够从生活中引入数学。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事实上动态的物体总是比静态的物体更能吸引孩子,所以教师把这里在教材上做了改动,这一改动是可行的。
2、教师把画圆的过程放到了课前,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
3、教师设计了开放型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圆,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这样设计给孩子一个无限的空间。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总之,郝老师的设计非常大胆,不论成功与否,她总是用自己特有的方法教学。这一点是值得我借鉴的。
[不足]:
1、 在开放型设计中,老师如何去导,是最关键的问题,本身这一设计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孩子的特点,因式利导的话,在课堂上就显得空洞很多,。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欠深刻,学生在探索、讨论和交流半径、直径以及两者关系时尚不够充分,教师在处理这三个知识点时采用的方法有些单一。
我听到过一个《圆的认识》中半径的教学,教学中,教师设计了 六个环节进行,并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对半径认识处理有6个环节
a.请连接圆心到圆上一点
b.比赛画半径,看谁画得最多
c.还能画半径吗?继续画,至到画完为止。
d.研究半径长度都相等
e.半径概念
f.整体演示
每个互不干涉节中扣得比较细,你有什么办法说明,半径都相等?
a.量的方法。不同学生最得不一样,引出要在同圆中或等圆中
b.折的方法,只能看到两条半径相等,还要继续折。一直折下去会越来越小,会形成一条线段(渗透极限思想)
c.圆规画的方法
有序:
对半径,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情到理性的认识。
当然,两者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二者结合也许更好一些。
2、 导入中运用了动态的展示,如果在之后再加以静态的展示,这样就会有一个更好的过渡,再从静态的物体中提取数学意义上的圆,这样的设计也许更有利于孩子们对圆是从物体中抽象出来的,有利于对知识的建构。
3、 在教学圆是曲线图形时,教师把这一环节放到了学生自己研究部分,而教师也是一句话代过,这样的话,学生对圆是曲线图形的体验并不是很深刻。我听过一次课,在讲圆是曲线图形时,设计了让学生摸圆的环节,教师提出:为什么大家很快能摸出圆?花的时间不过,却能充分地体现出圆与其它的图形不一样,是曲线图形。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圆这一曲线图形的特征。
[圆的教材分析]:
由表及里,体验圆的特征。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圆的形状已经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教材通过三道例题教学圆的形状特点。
例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把教学的话题集中到圆上来。让学生自找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边是曲线,这是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