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实录与反思
生:面积。
师: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这里的长和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
生: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也就是∏r×r=∏r2.
师:刚才我们把圆片通过折一折得到三角形,通过剪拼得到长方形。不管哪一种,我们都是将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并都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r2,真是条条大路同罗马呀!
[设计意图:学生自然而然的将圆片等分成4份,远比老师提前准备的8等份,16等份要有分量,而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创造”的,甚至学生继续对折形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其教育价值远比教师“直接告诉”要大得多。当份数越来越多时,学生感受到不可操作性,这时就有必要借助电脑的优势,弥补操作和想象的不足。在拼法的对比和想象中,学生体会着“化曲为直”,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四)运用公式 巩固提高
师: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r2的pài倍,刚才哪位同学猜对了?掌声祝贺他!
师:现在利用这个公式,你能求出浇灌了多大的面积的草地吗?
生:能。
师:那就开始吧。
生:老师,还需要一个条件。
师:缺什么条件?
生:要求出浇灌草地的面积,还需要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少?
师:告诉你吧,这个圆的半径是10米。现在能吗?请求出浇灌部分的面积。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3.14×10×10=314(平方米)。
师:也可以这样列:3.14×102,先算102=100,再算3.14×100,结果也是314平方米。
[设计意图:平时学生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条件都告诉了的。在半径还没有给出的情况下,让学生去求圆的面积,学生必定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五)归纳总结 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计算圆的面积了。
师:说说看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生1: S=∏r2。
生2:我知道怎样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说得好!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问题,我们也可试着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说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份小资料。(课件:刘徽的“割圆术”)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看一看课本第18页的课外阅读,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课好吗?下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一相情愿,重视的是学习的结果,而这里引导学生从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上出发,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扩大了本节课的外延。]
《圆的面积》课后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对圆的特征、圆周长计算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对圆的进一步学习,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了如下几点: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新课程“强调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与方法,应该说是北师版教材坚持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数学化特征。从生活中“对草地进行浇灌”的情境出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的疑问,点燃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为进一步寻找解决策略明确了方向。通过对本课的研讨,使我加深了对教材情境创设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挖掘教材“估一估”的价值。
王永老师对此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估一估”与“探索活动”分别对应着两种度量的方法:前者是用工具(方格纸)度量圆的面积,后者是探究圆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样的公式去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