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与练
[07-17 21:26:30]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阅读:9543次
摘要:www.89xue.com 2.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3.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①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执行下去。②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①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②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www.89xue.com 2.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3.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①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执行下去。②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①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②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①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考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5)科举制度的废除: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学法导航】 1.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2.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 【易混知识】 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反映出古代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发展趋势。 二、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比较
www.89xue.com 2.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3.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①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执行下去。②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①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②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①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考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5)科举制度的废除: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学法导航】 1.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2.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 【易混知识】 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反映出古代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发展趋势。 二、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比较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