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县在实施饮水解困项目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水利部门制定的办法和实施细则,成立了人饮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了人饮项目办公室,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按照基建项目管理程序加强了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了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实行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资金的管理上,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对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根据工程进度实行市级报账制,对县财政配套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由人饮项目办公室负责筹集后,管理使用。杜绝了一切不合理开支及挤占、截留和挪用现象;同时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明确了经营主体,理顺了产权关系,加强了工程的建后管理,保证了工程的良行运行。
5.2解决饮水问题的典型案例
例如:我县的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等村,由于地处县城南部冲积扇地带,海拔高度均在1500m左右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一般在120~180m之间),建机井投资也较大,群众无力自筹,多年来主要靠渠道引蓄的涝池水解决人饮困难,每年12月至次年4月为非灌溉期,渠道不引水,居民生活缺水连续4个多月之久,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只有到1~5公里外的有水地段拉水或挑水,且水质无法保证。水质性疾病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重负担。
近年来,强抓国家实施人畜饮水解困项目的大好机遇,由国家重点扶持,地方群众投劳投资,国家投资60%,受益农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以投工、集资等方式筹集饮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40%,投资比例:6:4。修建了倪家营乡高庄、马郡、上营村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庄、马郡、上营村等村3600人的饮水困难。水质方面:根据张掖市防疫站化验分析,其PH值、总硬度、各种离子等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水量方面:满足每人每天50升的需水要求。供水设施全部入户,基本达到自来水的要求,不需要人力取水。大大减轻了该地群众祖祖辈辈为水发愁的问题,
例如:我县平川镇三二村位于**县北部合黎山下,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程在1400m左右,改区域地下水埋深浅,且土壤中含氟,由于地下径流不畅,蒸发强烈,表层地下水浓缩后其浅层地下水氟含量增大,含量超过1·5毫克/升。该村在无实施人饮工程以前,人、畜长期饮用高氟水,氟中毒病现象时有发生,该区域人口牙斑点和破损变得明显,多数患牙齿的斑釉症,在牙冠原面出现黄褐色斑纹,部分人的骨胳,使骨质变得疏松脆弱,经常发生骨折。给该区域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病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最大的七十二岁,严重的弯腰驼背,有手不能拿,有腿不能走。2002年,国家实施人饮工程通过县上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方协调、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该村9个社151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了却了他们多年的夙愿,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加快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真正体现了这一德政工程的具大优越性。
6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
**县水资源贫乏,工程型、资源型、水质型缺水的问题在全县普遍存在。据调查,目前我县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氟重度超标(F>4.0/L),区域饮用苦咸水含盐量超标,区域饮用水污染严重,用水保证率地下,受季节性缺水困扰(详见县级调查附表6:**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查统计表)。
6.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6.1.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和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我县水质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产生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有关,主要有:一是部分地方天然水源含有超标的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成分,如铁、锰、硝酸盐、硫酸盐、氧化物等,有些是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如氟、砷等;二是近一半农村居民,直接取用河、湖、坑塘、池窖、井等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水源周围存在大量污染源,很难严密防护,如农家厕所、猪牛羊等牲畜圈棚、乡村企业“三废”、农民生活污水等,不仅水源,人工取水的工具也容易遭受污染;三是农村供水设施简陋,目前约占70%的农村饮用水没有水质处理、消毒设施;四是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贫困面大,人口素质低,饮用水源的短缺加上饮水安全知识普及率低,缺乏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许多农民在饮水安全上处于弱者地位。目前全县农村人口饮水处于不安全的共计8个乡镇71个村,515个社、21350户、80946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