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2)在**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制定调查方案,以乡(镇)为单位,在各乡镇水管所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成立调查小组,分赴全县8个乡镇逐村逐户开展调查。
(3)依据制定的调查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逐村逐户开展基本情况调查。重点调查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
(4)成立水质化验抽检小组,充分利用近两年已有水质资料,按水系、水文地质条件、水源、饮水型疾病分布及工程类型作好供水设施、水源的调查,饮水水质的直观调查。
(5)各乡(镇)选用典型片说明农村人口饮水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成功经验。
2.2.2质量保证措施
(1)**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对调查小组调查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及分布范围、饮水不安全问题类型及其成因的资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按照编制大纲中调查表1和表2的要求进行调查,并填表汇总。
(2)邀请有资质的水质化验单位,对水质进行抽检化验。对同一个区域或同一种类型做2个以上有代表性的水质检验报告。在调查小组调查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及分布范围、饮水不安全问题类型及其成因的资料基础上,对各乡镇水质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评估,、确定各乡(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水质状况复杂时,按要求适当增加采样点。水质化验项目,严格按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规定的指标进行,在污染严重地区,增测耗氧量(CODMn)指标。检测方法,执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的规定,耗氧量(CODMn)执行《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的规定。水质化验室应有水质化验资质,保证化验人员的水平、仪器设备的精度符合要求并认真执行分析质量保证程序。
(3)调查时要求调查人员认真充分听取农户、供水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有其亲自负责填表,并让调查人员、农户、供水单位三方签字认可属实。全力支持调查规划,为调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4)由于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保证调查规划的顺利进行,项目办公室在资金和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要求配置了电脑、照相机及其他的办公用品,同时落实了车辆,抽调了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调查规划,从而为调查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2.3调查过程
2005年3月28日完成全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此项具体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底调查阶段。(2004年12月17日~2005年1月15)
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对全县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逐村进行调查,查清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范围、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点查清全县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
二是、对水质进行抽检化验。对同一个区域或同一种类型做2个以上有代表性的水质检验报告。全县初步计划进行6处水质化验。
三是了解全县农民对解决饮水不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
第二阶段,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1月26日~2005年2月25日)
有县人饮办对各乡镇的调查结果,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编制大纲要求进行核实评估汇总。编制《**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第6页)》
第三阶段,内审修改阶段(2005年2月26日~2005年3月25日)
邀请县上熟悉农村供水的专家进行审查评估,并做修改
第四阶段,上报审查阶段(2005年3月30日~2005年4月1)
2005年3月29日邀请市水务局饮水安全项目专家对《**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第6页)》进行复核评估审查。2005年3月31日对《**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第6页)》进行补充修改。并向市水务局上报《**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第6页)》。
3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成果
3.1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通过进行逐村逐户调查,止2004年底,**县9个乡镇中建有自来水工程的有平川镇、板桥镇、蓼泉镇、沙河镇、新华镇、鸭暖乡、倪家营乡7个乡镇,全县105个行政村中,普及自来水的行政村34个,占全县行政村数的32%,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已达4.4327万人,自来水普及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3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