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报告总结调研报告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正文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10-16 19:28:08]   来源:http://www.89xue.com  调研报告   阅读:90
摘要: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标签:调研报告范文,http://www.89xue.com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二、创新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培养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长大以后很难改变。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
     
     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在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有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职业人格品质。
     
     ⒉正确定位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按照传统教育观念,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产生品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其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在青少年发育的某些心理年龄上,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公认价值观、道德观及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特点。其次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所致。美国教育家对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逾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蕴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少年会大胆地向权威和制度挑战,正是这些敢于反传统的孩子,才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第2页)》出自:www.89xue.com网

上一页  [1] [2]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