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创新效率
以下是一篇关于浅析金融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创新效率的毕业论文提纲,欢迎浏览!
金融产业组织及其特性
金融产业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结构演进与社会稳定四个方面。其中,金融产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贡献表现为动员国民储蓄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金融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是金融产业本身发展所创造的价值,间接贡献是通过投资来实现的。
金融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是与金融产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金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是沿着农业—工业—服务业这样一个历程进行的。金融产业具有经济增长过程中最活性、最具功力的功能,它本身的结构和规模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导致市场势力,市场势力会导致产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在控制者获取垄断价格的同时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使得社会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水平,从而高市场集中度容易导致信贷资源的低效配置。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产业——银行业为例,如果市场上银行间关联度高,即每家银行都与其他银行建立同业拆借关系,则竞争越强(银行数量越多),对其中任何一家银行的冲击就越小,整个系统稳定性就越高;如果银行间关联度低,则当一个区域爆发的危机扩散到邻近区域时,其溢出效应会增强,危机更容易进一步扩散。
首先,从行业特点分析,具有高集中度的银行业对产品的供应比较难于形成价格控制,从而难于获取垄断利润。这是因为,银行价格行为要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一是信贷产品市场不同于标准市场,其交易的跨期性和信用风险性使得银行收益不是合同利率的单调函数。二是产品需求弹性的约束,银行除了同业竞争之外,还要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银行产品因广泛的替代性和较高的需求弹性制约了价格的偏离。三是银行利率不仅要受到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和引导。
其次,银行业竞争性质有别于其他行业。对于银行业而言,集中度、市场份额与市场势力并不一定正相关。Franklin Allen和Douglas Gale(2000)以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为基础建立了众多分散的单一银行业的竞争模型和两家拥有庞大分支网络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结果发现前者与垄断均衡相同,后者却产生了完美的竞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