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三国鼎立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又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又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