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正文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05-18 16:57:21]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二历史教案   阅读:90
摘要: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面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三、战略决定的胜利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向?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师:中国共产。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标签:高二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面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定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向?

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

师:中国共产党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思考并回答)

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

生:(思考并回答)

师: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缓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