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教案示例(三)
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和幼嫩地上部分。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而且帮助学生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理解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学用具:
1、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
2、叶片的结构、气孔的结构的投影片
3、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的投影片
4、室外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录像片段
5、蒸腾作用过程的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板书计划:
第二节 水分和散失──蒸腾作用
一、概念
二、过程
三、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四、与人类的关系
1、在生产上的应用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
教学过程:
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时,会感到凉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湿度。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植物能够散失水分。
一、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把课本P63的演示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用投影仪的光照模拟阳光的照射,在实验过程,向学生讲解两个问题。
1、通过录像说明利用生活着的植物某个枝条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方法。
2、比较两个实验装置,一个只是用塑料袋套在枝条上,插进带水的瓶子,另一个用塑料袋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问)这两个装置的塑料袋壁上都附着有水珠,原因一样吗?哪一个更符合实验要求?
(答)原因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不是水的蒸发,所以不应该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前者更符合实验要求。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看到透明塑料袋壁上附着有许多水珠,由此验证了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
二、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植物体的叶片上进行(出示叶片结构的投影片),从叶片的结构来看,表皮的角质层透水性差,水蒸汽主要从气孔散发出去,因此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除此以外蒸腾作用也可以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上少量进行,但由于蒸腾作用比较弱,不太容易测定。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
(出示水分蒸腾全过程的投影片,对照着进行讲解)
植物的蒸腾作用,其实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我们首先复习一下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
(问)根部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哪里?
(答)根毛区。
(问)根部吸收水分的条件?
(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问)根吸收水分的过程(途径)如何?
(答)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导管
这样土壤中的水分就进入到根内,由于植物体根、茎、叶的导管是相通的,所以根内的水分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进入叶内(出示叶片的蒸腾作用过程投影片),叶脉导管中的水分→叶肉细胞→气孔,然后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体外。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教师讲评,最后得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如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问)植物是通过什么结构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出示气孔的结构投影片)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保持适量的水分。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强烈、散失的水分多,当气孔闭合时蒸腾作用弱、散失的水分少。影响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外界条件有光照和温度,一般在晴朗无风的夏天,土壤水分供应充足,蒸腾作用强烈,而在阴雨天气蒸腾作用比较弱。植物一天中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清晨日出后,由于光照加强,温度升高,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到午后三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三时以后,光照逐渐减弱,植物体内的水分减少,气孔逐渐关闭,蒸腾作用随之下降,日落后蒸腾作用降到最低点。